瞧瞧去原来唐朝的贡品在万载马步乡

万载夏布万载夏布,俗称“鸡鸣布”,也叫“扁纱”、“生布”,为江西传统特产。宜春周边地域多县有产,尤以万载产最为著名,故统称万载夏布。其生产可追宗溯源至东晋后期,距今已有余年历史。唐朝时已被列为贡品,后万载夏布大量出口,每年仅销往朝鲜就达几万捆,清朝《万载县志》载:光绪三十三年,产额达一万八千担。经过世代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万载夏布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夏布既刚又柔、色泽诱人,“嫩白匀净,通行四方,商贾幅辏”。

负责人宋志勇在运送布纱。

万载夏布据传,南北朝时期,万载乡农蔺思源将富有韧性的苎麻表皮剥下,用以编制帷帐,效果很好。此后,万载人逐渐改进绩麻之法,采用纯洁的苎麻纤维织造夏布。

万载县马步乡黄村87岁老人王隆华正在进行绩纱工序。

万载夏布万载夏布有本色、漂白、染色、印花等多种,其纱质细软、边缩平整、编织均匀,不皱折、不变形、凉爽清汗,唐朝时成为贡品。据年版《万载县志》记载,万载夏布有两点为其他地方的夏布所不及:“一是苎麻质量坚刚,外地浣麻多用漂粉与酸水等,我县山间多清泉,浣濯便利,天然制造,无俟药品参加其间,自然化刚为柔,表现雅洁之色。二是成布之后,它处用硫磺烟薰,以求一时之美色,我县对此做法历来严禁,故愈服则色愈出。”

万载县马步乡黄村一夏布生产企业的工人在晾晒夏布。

万载夏布万载夏布制作分绩纱与织布两大部分,细分工序达几十道。绩纱要用手工将湿麻劈成细缕,并拈成细纱,一般1天能绩2两纱,若要织出高扣数夏布,1天难绩1两纱。在万载夏布主要产地马步乡,当地人告诉小编:两尺左右宽的纬经上,经纱排列多达多根,这些细小的麻纱,完全出自手工。1匹十几米长的帐布,卷起来直径仅寸许,真可谓巧夺天工。

工人在进行上浆刷浆工序。

万载夏布夏布织造在万载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据史志记载:明代,全县约70%的农户兼营夏布生产,经营夏布的商号有上百家;清代,全县有多家作坊从事夏布生产,规模可见一斑。

工人在用传统织布机织造夏布。

万载夏布上世纪30年代,万载夏布多次参加全省及省际特产联合展览会,其以“柔软润滑,平如水镜,轻如罗绡”誉满全国。此时起,承载着民间精湛纺织技艺和中国农耕文化特质的万载夏布,开始远渡重洋,销往日本、朝鲜、南洋等地。年,万载县的夏布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负责人宋志勇在进行整经工序。

万载夏布在万载县马步乡,有小型夏布加工企业的产品出口国外,但是由于缺少资金,这一织造工艺辛苦繁琐,年轻后生都不愿意学,懂得这项技艺的大多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受织造工艺和生产资金的制约,万载夏布呈衰微之式,夏布纺织工艺几近失传。如今当地正致力组织人员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对这一工艺予以传承和保护。相信随着人们崇尚自然意识的增强、纺织印染工艺的提高,夏布这一传统产品必将再展新姿。

工人在进行上浆刷浆工序。

人民图片网发布

光明图片网发布

(免费广告)

邓龙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zaixianzx.com/wzxms/9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