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柏修,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麻田乡人。年8月出生,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7月毕业于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前身)中文系。年3月起从事地方志编纂与研究,年7月评聘为出版系列编审,连续3届评为江西省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年12月底退休。先后主编《当代方志学概论》《江西省方志编纂志》《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江西省”篇、《新编方志体例比较与思考》等书籍20余部。参与《中国方志通鉴》方志理论部分和《方志学研究五十年(~)》的专题撰稿。年7月至年12月被南昌市人民政府聘为《南昌市志》执行副主编(总纂),负责全志余万字的统稿与修改。撰写方志理论文章余篇约90万字,提出的“地情三分”论、方志记人“三部曲”、方志学科体系“五分”论等,在方志界已产生相当影响。在方志学学科建设、新志编纂、旧志整理3个领域均有突出成果。
“升格”设志,是当今方志理论研究和方志编纂实践中的热门话题之一。历时几年的争论,肯定者有之,否定者也有之,而且争论仍在继续,这对深化认识自然大有好处。那么编纂实践是怎样对待“升格”一事的呢?其现状到底如何?有什么成功的经验?还存在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要弄清这些情况,我们还是面对现实吧!
一、“升格”设志的现状
历经11年的艰苦奋斗,至年9月底止,江西己出版县市志30部。其中在一级篇目中有“升格”现象的达20部。
1.大篇体式,如:
《万年县志》第四类苏区斗争。
《乐安县志》第六编苏区。
2.中篇体式,如:
《进贤县志》第二十四篇血防志。
《清江县志》第十一编药都药业。
《新干县志》卷七柑桔志。
《景德镇市志略》第四编陶瓷。
3.小篇体式,如:。
《玉山县志》卷二十六血吸虫病防治。
《莲花县志》卷二十二油茶,卷二十六煤炭,卷三十八民歌谚语。
《丰城县志》第九篇煤炭,第二十九篇血防。
《宜丰县志》卷十三小水电,卷三十六谚谣传说。
上述情况说明,新编县市志的“升格”现象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涉及面广。30部志书中有20部存在“升格”现象,占总数的66.7%。二是各种体式的志书中都有反映。大篇体式有4部,中篇体式有7部,小篇体式有9部。三是志书中各个部类都存在。政治部类中如《万年县志》的《苏区斗争》等;经济部类中如《景德镇市志略》的《陶瓷》,《莲花县志》的《油茶》和《煤炭》,《丰城县志》的《煤炭》,《宜丰县志》的《小水电》,《新干县志》的《柑桔志》等;文化部类中如《莲花县志》的《民歌谚语》、《宜丰县志》的《谣谚传说》等。这广泛的“升格”现象,呈现出复杂的局面,想简单地用对或不对、是或不是来肯定或否定,都是难以服众的。我们还得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思考。
二、“升格”设志的依据
“升格”设志存在不存在盲目性?究竟有没有必要?合理还是不合理?有没有站得住脚的理由呢?我们需要冷静地做些分析。我们认为“升格”设志是有道理的,是有依据的。
1.理论依据。地方志是反映地情之作,记述地情之作,而地情则是一般与特殊的结合,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也就是说一地地情与外地相比,既有结构大体相同的一面,比如都可分成自然环境、居民和社会活动等基本要素;又有表现形式差异的一面,甚至是截然不同的一面,比如同是居民,其数量、密度、素质、习性等就有许多的区别,而居民社会活动的形式、内容、特点、结果更是异彩纷呈,显示出复杂性与多样性。所以在进行志书总体设计时,必须做到遵循逻辑基本要求与体现地情特点相结合。既不能纯粹按部门或事业分类,也不能搞所谓纯科学的划分,只能从现代社会分工的实际出发,参照学科分类和志书门类设置的传统,体现一地有别于外地的特点,在遵循逻辑概念、范畴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反映地情的个性。这就必然会运用“升格”的办法,突出地情特点,将某些在学科概念上属于低层次的事物提高等级,以至在志书篇目的第一层次上得到反映,立为专志。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升格”设志的主要涵义。这样做完全顺理成章,因为从等级性来看,许多具有种属关系的事物,在概念的等级上是一回事,而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又是一回事,不会完全等同。即是说,有些事物属于概念等级上的高层次,但在实际生活中不一定处于重要地位;而有些事物,在概念等级上属于低层次,却在实际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对于这后一类事物,我们当然不能用形式逻辑的要求来限制死,应该允许用提高等级的办法来反映,直至反映到志书的第一层次上。这是记述地情的需要,也是符合志书特点的。
2.历史依据。这里所谓的“历史依据”是指志书传统的借鉴。前人已对“升格”设志作过探索和实践。范成大所著《吴郡志》中“山”立一门,“虎丘山”又立一门,将属于山属下的虎丘山提到与山并列的位置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吴郡志》“为地志善本”。民国时期黄炎培编纂的《川沙县志》,既有实业卷,又有工程卷、交通卷,既有司法卷,又有警务卷,而民国时的实业包括工程、交通,司法包括警务,很明显,这里也将低层次的事物提高了等次,可并没有影响《川沙县志》成为名志。毫无疑问,这种传统做法为今人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3.现状依据。这里说的现状依据,也就是地情特点的客观依据。有的事物地位重要,有的事物影响深远,有的事物价值宝贵等等,都可以作为“升格”设志的现状依据,而且是主要依据。下面我们具体看看几部志书“升格”设志的现状依据。
《新干县志》卷七柑桔志的设志依据是:三湖柑桔栽培的起始年代,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的西晋时期,迄今至少有年的历史。年以后,新干三湖定为全国85个柑桔生产基地之一,为全省柑桔主要产区。年全县已栽种42个柑桔品种,面积达5.33万亩,年总产量达1.64万吨,其中出口外销量为.64吨,占全省柑桔出口量的87%。
《丰城县志》第九篇煤炭的设立依据是:丰城是江西主要产煤县之一,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为.23万吨。储量面积达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年,丰城县的煤炭产量占宜春地区煤炭产量的64.32%,占全省煤炭产量的14.48%,名列全省各县之首。
《莲花县志》卷二十六煤炭的设立依据是:莲花以盛产优质无烟煤而著称,为全省四大重点产煤县(市)之一,也是全国首批个地方重点产煤县之一;卷二十二油茶的设立依据是:油茶是全县主要经济林,面积.7公顷,占全县山林面积的37%,年被列为省油茶生产基地。
《宜丰县志》卷十三小水电的设立依据是:宜丰的小水电,始于年11月国营黄岗山综合垦殖场兴建的逍遥水电站。至年底,全县共建成水电站座,装机台,总容量.4千瓦(其中报废座、台、千瓦,尚在运行的座、台、.9千瓦),架设10千伏和35千伏输电线路20条、87.8公里,建成北门、天宝、棠浦3个变电站,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可靠的,并与大电网联网的发供电系统。年全县通电面中行政村为%,村民小组为98%,用电户户,占总数的89.4%(其中以电代柴户,占总户数的15.1%)。当年发电量为万千瓦时,人均用电18千瓦时,每度电创造工业产值4.21元。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宜丰为全国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
《景德镇市志略》第四编陶瓷的设立依据是:陶瓷工业是景德镇的主体工业,也是国家最大的日用瓷生产和出口基地。景德镇制瓷历史久远,汉代即有陶器的生产;唐代生产的陶瓷被誉为假玉器,贡于朝廷;宋代烧制的青白瓷,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特点;元代,青花、釉里红、颜色釉瓷的烧制成功,创陶瓷呈色丰富多彩的新局面;明代景德镇已是“天下窑器所聚”,朝廷在此设御器厂,成为全国瓷器的烧造中心,文献称“有明一代至精至美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清康熙、雍正、乾隆时,官、民窑具盛,是瓷业生产鼎盛时期,这时期景德镇瓷器是“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0多年的建设,全行业形成了一个包括矿山开采、原料精制、产品成型、窑炉烧炼、彩绘加工、成瓷检验、包装装潢、陶瓷辅助材料、内外销售以及陶瓷管理机构、陶瓷设计、陶瓷科研、陶瓷职业教育的配套完整的体系。
《清江县志》第十一编药都药业的设立依据是:三国时,葛玄在閤皂山采药炼丹,为樟树药业之肇源。至唐代,处于广东官路交通枢纽的樟树,是运转南北药材的重镇,有“药墟”之称。宋代樟树制药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发展为药材集散、加工的“药市”。明代,樟树成为南方药材集散中心,获“药码头”称誉。清康熙、乾隆至道光年间,樟树药业进入全盛,有行号庄店近家,樟树药帮遍及大江南北。由于药材品类齐全,质量上乘,有独到的加工技艺,获“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赞誉。自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樟树药材交流会(“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累计参加交易3.8万余人,成交额21.9亿元,居全国中药材10大市场之首。
这些依据,特别是现状依据,或者说地情依据,具有相当的说服力。由此看来,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状,我们都有理由对少数重要事业“升格”设志。笼统地断言“升格”的做法必然会破坏事物的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不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也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逻辑错误,恐怕太武断了一点,也与方志编纂的客观实际不相符合。
三、“升格”设志的作用
“升格”设志有两大明显的作用:一是能够鲜明地突出地情特色;二是可以促进结构体式的多样化。下面我们用实际例子来加以说明。
1.鲜明地突出地情特色。凡是“升格”设志的事物,一般来说都应该是当地比较突出的事物,或是特有,或是特多,或是特好,或是特老,或是特新,不一而足。读者翻开目录一看,就能从志书ー级篇目上找到当地的特殊事物,从而引起阅读的兴趣。比如,我们打开《清江县志》看到第十一编《药都药业》,打开《景德镇市志略》看到第四编《陶瓷》,便立即产生出一种浓厚的阅读欲望,很希望一睹为快。相反,如果打开这两部志书,费了很大的劲,才在二级或三级篇目中,也就是说在章或节中找到有关标题,就一般读者来说,难免会产生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而且由于“升格”设志,内容含量大,事业面貌可以展示得更充分更完整,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清江县志》第十一编《药都药业》,下设第一章药市源流,第二章药材经营,第三章药材制作,第四章樟树药帮,第五章药材交流会,用余字的篇幅,较为详细地写出了药都药业的兴衰起伏,记述了药都药业的历史和现状,既有广度,也有深度,使读者对“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有了更为全面和切实的认识和理解,研究者也可从中获取许多珍贵的资料。《景德镇市志略》第四编《陶瓷》,下设:ー、陶瓷历史沿革;二、陶瓷原料;三、陶瓷工艺改革;四、陶瓷传统产品;五、企业管理,用余言的篇幅,简要地勾勒了陶瓷业的发展轮廓,写出了陶瓷业的传统优势、重大影响,以及现代工艺的新特点、新发展,读后令人心旷神怡。毫无疑问,这两类事物的“升格”设志,很好地起到了突出清江县和景德镇市地方特色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志书结构体式的多样化。“升格”设志冲破了大篇体式的束缚,因为按照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和人物来设篇,是难以让具有特点的事物在一级篇目上出现的,即使勉强出现了,也是不很成功的,主要是级次升得过高。这就需要寻找新的表现形式。于是按中类、小类或细类事物设志的中篇、小篇体式就应运而生了。从实践效果来看,在中篇、小篇体式志书中,适当采用“升格”设志的办法不会破坏志书的整体性与科学性,大量的事实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说“升格”设志促进了志书体式多样化的形成和发展。
四、“升格”设志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总体来看,“升格”设志是合理的,也是有利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值得研究和改进的地方。就我们的认识水平来衡量,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斟酌与考虑。
1.大篇体式志书不宜“升格”设志。《万年县志》将《苏区斗争》、《乐安县志》将《苏区》单独立类或设志,在一级篇目上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类事物并列,显得级次升得过高,给人一种极不协调的感觉。这种办法似乎不妥,大篇体式志书在一级篇目上不宜采用“升格设志”的做法。
2.地理和社会不应“降格”设志。这种“降格”现象,主要表现在中体式志书中。像《乐安县志》第一编地理、《瑞昌县志》一《地理》、《高安县志》巻二十六《社会》、《景德镇市志略》第十五编《社会风俗》、《铜鼓县志》卷二十七《社会》、《清江县志》第七编《社会》、《进贤县志》第二十五篇《社会志》、《新干县志》卷十九《社会生活志》等,将大类事物降到中类事物的地位,又显得级次降得太低。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很容易,只要将“地理”和“社会”作分解就行了。比如可将“地理”分解成行政区划、自然环境等,可将“社会”分解成宗教、风俗、方言等,这样一则显得更为协调、二则还可消除不甚妥帖的“社会”标名,我们又何乐而为呢?
3.特色不鲜明的事项不该“升格”设志。这种情况在文化部类中表现较为突出。像《莲花县志》卷三十八民歌谚语、卷三十九传说故事,《靖安县志》卷三十三谣谚传说,《宜丰县志》卷三十六谣谚传说,《波阳县志》卷三十八民谣民间传说等,这些事类一般都缺乏一种主体文化贯通,看不出它们的重要地位和地情特色,虽然在篇幅上可以与其他分志相抗衡,却未能很好地起到突出地情特点的作用,因此没有必要将它们一一“升格”到一级篇目的位置上。但《景德镇市志略》却不一样,它虽然也设了第十四编名胜古迹、第十六编遗闻轶事、第十七编诗文选辑,也有3个事类“升格”,不过在这些“升格”的志中,都贯穿了陶瓷文化这一主体文化,这几个分志能够从多种角度起到烘托和渲染主体文化的作用,这又要另当别论了。
(本文原载《江西方志》年第1期,又收入刘柏修著《蹒跚学步志苑行——刘柏修方志论文集》,方志出版社8年版,有删节)
本文由刘柏修先生授权在“新越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