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中国餐饮报告》中,都有一个不变的结论:小吃快餐是餐饮行业的最大赛道,存在着大量品牌化的机会。
赛道宽、机会多的另一面是竞争激烈。
大批前来掘金的餐饮人发现,完成了第一步品牌化,在第二步规模化面前,还埋藏着一些“隐形大坑”……
餐饮老板内参王菁/文
先看数据:占比85%
中式小吃快餐已占领绝对高地
小吃快餐是整个中国餐饮行业的底色,它接纳了最多的餐饮创业者,也拥有着最多的餐饮门店,堪称中国最普及的餐饮细分品类。
在前不久刚面世的《中国餐饮报告》中,对于小吃快餐的品类调研,呈现出了一个重要的数据。
美团点评用户调研数据显示,消费者对中式小吃快餐的偏好以85%的比例,显著高于西式小吃快餐15%的偏好占比。
经过了对洋快餐近30年的师承,中式快餐小吃在品牌力和运营能力崛起之后,凭借强大的地缘优势胜出。
数字背后,是快速升级,也是竞争的加剧。当进化升级了小吃快餐品类的普遍动作后,许多品牌在第二步的规模化进程中,再次遇到发展瓶颈。
内参君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把升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需要具备的能力展现出来,讲两个“踩坑后重新找到方向”的故事——
凉皮店升级成功后
为何又一年亏了万
年,西北人赵伟发现,凉皮在江浙一带处在“有品类无品牌”的状态,瞅准机会开了一家“合悦贵妃”凉皮店。
餐厅从名字到装修,都使用了讨女性喜欢的“宫廷风”,立刻和地摊凉皮形成了差异化。那段时间,是赵伟做梦都会笑出声的日子,20平小店,2张桌子,一天就能卖元左右。到年底,合悦贵妃更是乘胜追击,围绕无锡、南京等地开出20多家门店。
◎曾经人头攒动的小店
那三年是合悦贵妃的红利期,也是赵伟的“躺赢期”。彼时,黄太吉赫畅凭借互联网思维一战封神,也让赵伟开始头脑发热。
他开始“乱开店”,迷信“一流商圈,三流位置”,门店面积越来越大,新店装修动辄几十万,“我干过DJ,那个时候特别喜欢花花绿绿的风格,把店都重金装修成了夜店风。”
◎夜店风凉皮店
形势很快急转直下,先是营业额挺高却没利润,后来连营业额也没了,他记得最惨的一天,一家店只卖出80份凉皮,“年,合悦贵妃在这一年血亏了万。”赵伟说。
惨痛的代价逼赵伟进行了自我反思和全面调整,先是关掉了所有不赚钱的店、减少营业面积、装修成本下调……做完以后生意马上回暖。
但还有一个问题他始终解决不了,那就是凉皮的“品类限制”,“冬夏的销售差距太大了,怎么搭配套餐做营销都没用。”
他意识到,“品类即品牌”常常面临抗风险能力弱,客群窄等问题。
年初,赵伟再次把品牌升级。经过全新梳理,定位为西安小吃甄选店,他又将合悦贵妃进行了更名,简化为合贵妃,好记也更利于传播。
在这之后,他才真正入了小吃快餐的品牌升级之门,门店数回升到50家以上,开始潜心研究品牌的符号化传播,和产品在标准化基础之上的更新迭代,“升级和选择一直在持续,今后还想探索小吃店的新零售转型。”
“国民品类”既可以是招牌
也可能是规模化的障碍
年,祖上几代做餐饮的浙江餐饮人方胜平在杭州创立了衢州小吃品牌——衢爷。
据他介绍,他的家乡衢州是一个连接南北的“四省通衢”之地,交通的便利使得衢州的小吃文化积淀深厚,他的梦想就是传承和发展家乡的美食。
在创立之初,他选择了“两头乌包子”作为品牌的重要卖点。因为,闻名世界的优质猪种“金华两头乌”正是金衢盆地的特色物产,把它用在再家常不过的包子里,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价值感。
为此,衢爷的第一家店,处处能看到以这款“两头乌包子”为原点做出的创新,窗楹是一个大圆形蒸笼,吊灯上点缀着可爱的猪鼻子图案。为了保证猪肉的供应,方胜平自掏腰包补贴农户,鼓励他们养殖两头乌。
包子作为“国民品类”,衢爷的这一创新曾经引起了内参君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