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奉肌腻理等特点,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拍摄/卢剑峰)
晾干后的墨锭要用颜料进行描画填彩,是徽州“文人墨”的精华。(拍摄/卢剑峰)
即将成型的墨锭摊开晾干,晾墨的温度控制在20-25℃。(拍摄/卢剑峰)
修墨。(拍摄/卢剑峰)
将墨锭制成圆柱状,放入墨模进行压制。(拍摄/卢剑峰)
捶捣是制墨的关键步骤之一,需要数百次以上的杵捣才能使墨料充分融合。(拍摄/卢剑峰)
徽州的制墨工艺历经千年,世代相传,唐朝时,徽州因为松林茂盛、具备生产墨的天然条件,成为全国制墨中心。制墨工艺极为复杂,一锭徽墨的诞生,要经过千锤百炼,历时一冬一夏,所以有“一两徽墨一两金”之说。松烟:产地范围内长于高山瘠地的松树,取其松枝下八尺主干烧制而成。(拍摄/卢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