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清泉先生古稀之年学中国画,八十独钟画牛。上百幅牛的画面中,千姿百态的牛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个牛的大千世界。
牛为百兽之贤者,它不但是农家之宝,也是人类几千年的好朋友。它几乎集中了人世间的一切美德:友好、善良、勤劳、勇敢、奉献、智慧、无私无畏、任劳任怨。
在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牛是人类最早、最忠实的伙伴。自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始,牛就与人类一道,开疆拓土,创造出了灿烂的农耕文明。长沙马王堆古墓出土了两千多年前的文物,其中最能代表农耕文化的物品就有牛骨。无论是在七千多年前黄河岸边的宁夏岩画中,还是在具有同样悠久历史的古代巴比伦两河岸边的岩画中,牛都是被崇拜、被歌颂的对象。这些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化的图画,证明了牛与人类的亲密关系以及人类对牛的热爱。
我们类比所有动物的属性,就会发现,牛具备所有动物的优秀品质,而没有所有动物的偏颇和劣根性。狮子、老虎以威猛著称,但是,除开凶残以外,还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呢?在斗牛场上,发威的牛难道不比老虎、狮子更勇猛吗?在冷兵器时代,牛是当时的坦克,披盔带甲,冲锋在前,无所畏惧。高贵的马也是人类的好伙伴,除开奔跑以外,马的优点牛都具备。但是,马却不具备牛的广泛性。牛耕田、拉磨,样样苦活、脏活都干,而且,吃的是草,挤出的却是奶。
正是因为牛具备百兽之美德,牛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赞扬。听《西班牙斗牛曲》,你顿时会感到精神振奋,热血沸腾,一种拼搏向上的活力会在你的身心奔涌,你会感到一种激动的愉悦,一种力量的滋长。在青藏高原,家家户户都挂着牛的图腾,那是一种对神的祈祷和敬畏。望着它,你会想起家乡美丽的田园风光;你会想起历史沧桑的春秋风雨:你会想起勤劳和善良同行,创造出的丰收和富裕;你也会感到彼此之间有着一种共同的血缘情感在维系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在巴黎艺术馆,您看到艺术大师罗丹雕刻的充满力量与线条美的牛的塑像,你会感到全世界的人凭着对牛的感受,都可牛更是大吉大利的象征。在美国华尔街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前,那头威武的金色雄性铜牛,不知接受过多少人的祈福。
湖南是农业大省,自古以来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牛作为农耕文明的宝贝,自然也就成了湖南人生活中难以分割的组成部分。据文物考证,在五千年前,牛的面具就出现在湖南巫傩戏之中。斗牛,也是湖南少数民族在喜庆日子的传统节目。而且,不只是在生产生活中离不开牛,更重要的是湖南人把牛的美德融会在自己的精神之中,形成了独具风骨的湖南人的性格特征。湖南人的显著特征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牛的忘我精神;就是牛的百折不挠、任劳任怨、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雷锋精神就是湖南牛之精神的集中体现。全军标兵、少将黄祖示自诩是“革命的老黄牛”,离职修养后,回到湖南家乡当起了养牛倌。21世纪到来的时刻,韶山人文花枝把湖南牛之精神又一次诠释得淋漓尽致。文花枝是一名普通的导游,在旅游车翻车的危难之时,文花枝把死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外省人结识湖南人,总喜欢称湖南人为“湖南牛”,这是一种美誉。牛没有虚伪,没有浮躁,只有坚毅和厚道。“无湘不成军”,“湖南人会读书、会打仗、会经商”,是世人对湖南人的共识。任弼时就被党内人士称之为“湖南骆驼“、“湖南牛”。牛之精神也表现在湖南人的历史作为上。两千多年前屈原镌刻在潇湘大地上的不朽诗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回荡在洞庭湖上空的千古训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直是湖南人几千年没有改变的座右铭。孙中山评论辛亥革命历次起义时说“一个人去打一百个人,像这样不可以按常理论的事,还是你们湖南人做出来的。”陈独秀说:“二百几十年前的王船山先生,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几十年前的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仗’的书生!黄克强(黄兴)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挡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着病亲领子弹不足的两千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仗;他们是何等坚忍不拔的军人!”梁启超曾经赞叹地说:“可以强天下而保中国者,莫湘人若也。”抗日八年,湖南战场歼敌最多,却找不到一个汉奸。彭德怀在大跃进中,察真情,讲真话,为民鼓与呼。刘少奇在文化大革命中,坚信“历史是人民写成的”。年,胡耀邦回到湖南,对湖南老乡说:“我可以不做官,但是,我还是要做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为民主科学已经奋斗七十多年了,我们还要继续奋斗下去。”这些,都是湖南牛之精神的历史体现。
外省人称湖南人为“湖南牛”,而湖南人又总喜欢称湘乡人为“湘乡牛”。湖南理语素有“长沙里手湘潭票,湘乡嗯啊做牛叫”之说。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湘乡人讲话的声音粗犷得就像牛一样厚实。可以这么说,湘乡人是湖南人中最像牛的湖南牛。
过去时代最典型的湘乡牛要数曾国藩了。曾国藩就称自己是“湘乡牛”。他带领的湘军所要求的就是每一个人都要具备牛的精神,不撞南墙不回头,屡败屡战,最后终取得胜利。
现代湖南牛的楷模无疑要数毛泽东了。毛泽东对牛的感情较深,小时候,毛泽东放过牛,少年时代,毛泽东下过田,掌过犁。毛泽东的外婆家在湘乡,对湘乡牛充满敬意。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经明确地表示自己独服湘乡牛曾国藩。在毛泽东的教导和指挥下,湖南牛的精神发扬光大,更是威武雄壮。湘东古老的茶陵县城从宋朝一直延续至今,四周城墙高大、厚实,城墙外是金线吊葫芦的九曲米江河,城墙的南门口坐落着一尊宋代茶陵县令刘子迈铸造的铁牛。年,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从南门铁牛口攻下了茶陵县城,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工农兵苏维埃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此后,毛泽东再次渡过米水,处理了一起红军部队的哗变事件,保证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安全和发展。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又一次来到铁牛的故乡。在茶陵县城住宿一晚,挑灯写作,并翻阅《茶陵县志》。回忆起当年攻打茶陵的战斗时,毛泽东满怀深情地说:“茶陵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打仗,茶陵铁牛嘛。”可以这么说,牛的精神就是湖南人的革命精神,也是全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熊清泉同志的家乡在双峰杏子铺,同曾国藩的家乡荷叶堂相距不到30公里,原来都属于湘乡县,后来都划归为双峰县。作为农家子弟,熊清泉少年时代放过牛,深知牛在农家的价值和作用,“那可是一家人的命根子哟”。大学时代,为迎接新中国的到来,熊清泉参加了革命。全国解放后,他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年后,熊清泉同志先后任湖南省省长、省委书记等职。地位变了,但是,对人民的感情却一点也没有变化,他总是自诩为“湘乡牛”。年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职务上离休以后,开始学习中国画。八十岁专攻画牛,画境深远,为一般画家所不及。究其原因,然思想、感情、经历、才华、学识、品德之所系。熊清泉在画牛中题词:牛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典范”、“牛全身是宝,牛生前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地贡献,死后全身都贡献给了人民”、“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牛是奉献的模范,是守纪律的模范,是作贡献的模范”。这等画境,何人有之?只有把自己看作是一头人民的老黄牛,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把自己的生命与人民的事业、祖国的命运和前途融合在一起,才会有这样的精神境界。
鲁迅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最为毛泽东所称道。毛泽东称赞鲁迅的骨头最硬,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现代商业社会,浮躁胜过沉稳,虚荣胜过踏实,短视胜过长远,此为现代社会之大忌,也为湖南牛精神之大忌。当牛的贤者品德和奉献的精神、任劳任怨的精神、无私无畏的精神注入中国现代文明社会,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永恒的民族精神的时候,中国和谐社会也就蔚然成风了。
祝熊清泉先生画牛越画越精神。惠湖南牛的精神乘着熊清泉先生的画,在神州大地上升腾、弘扬。
(作者:胡应南,湖南长沙人,武汉大学新闻理论专业学士。年任中共茶陵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年任湖南省广播电视厅总编室记者、编辑;年任中华工商时报社记者;年为香港《镜报》专栏作家、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学术部研究员:年任北京大学国家软实力研究院研究员。)
疫情未结束,严防!
以文化强国的中国梦作为奋斗总目标,大力弘扬湖湘书画艺术,培养湖湘书画艺术新秀,奖励优秀青年书画家,促进书画艺术交流,共同推进湖湘书画艺术事业繁荣和发展。欢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