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稻文化丨水稻历经万年的起承转合

寻常性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91334.html
中国栽培水稻历史悠久,起源于1万年前。以稻作为标志性特征的长江中下游远古农耕文明,再历经绵延和扩展,在历史上已刻下辉煌的传奇——水稻所扮演的角色功不可没。从杂草演变成如今养育广大人口的栽培稻,这其中的进化和演绎可谓是千回百转,稻在成为适用口粮的过程中,每一个参与播种和收获的人都是优秀的育种者,而这段人与食粮互相成就的历史,一望足有万年之久。从杂草到稻米——野生稻的“驯化之旅”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浙江浦江上山遗址等考古发现1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遗存,有力印证了丁颖先生的“水稻起源于中国”的学说。水稻驯化的起始时间大约在公元前至公元前年间,即距今-年间。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出土的陶片中,就留下了稻壳的印痕,土中还残留着大量稻壳。虽然这些稻米的形态仍与野生稻相仿,但当时的人们显然已经在有意识地采集稻米,把它当作日常的口粮了。上山遗址出土陶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居住在今天浙江宁波余姚河姆渡的人们,为扁平的骨片和木板接上手柄,制成简易的农具进行耕作。这时的水稻正处于驯化的转变期,人工选择过程已经启动。代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间文化的余姚田螺山遗址,还出土了谷粒不易脱落的谷穗,它正是这一转变过程的一大佐证。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炭化稻种(图片来源:中国文化报)公元前年左右,水稻的驯化过程基本完成。江苏苏州唯亭的草鞋山遗址和昆山绰墩山遗址都出土了小片的稻田。绰墩山的稻米比其他更老遗址的谷粒都宽,呈现出驯化水稻的特征。也就是说,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先民,花费几千年的时间,终于在公元前年左右驯化出了合口的稻米。此后的年间,这种作物又传播到黄河流域,成为中原地区的主食,同时南下印度、东南亚,并东进朝鲜半岛和日本,开始了新的世界之旅。如今人们栽培的水稻,与自然界中的野生稻已经很不一样了:它的谷穗少芒,谷粒较大较圆,而且成熟时不易脱落。这种变化正是人类对稻进行驯化的结果。人工驯化野生稻,是原始农业的一个重要发端,以此,逐步演化形成水稻生产、食用及储藏加工等。现代的栽培稻是由野生稻驯化而来的,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株型改良、穗粒数增加、产量大幅提高……以前的野生稻五花八门,有的易落粒,有的匍匐贴地生长,有的种子上有长长的芒,有的分蘖多得离谱,有的籽粒小、产量低,有的还可以多年生,有不少不受人们待见的特征。以易落粒为例,种子在成熟时会自动脱落,依靠这种方式,野生稻得以让更多的水稻种子萌发、繁衍后代,而对于人类来说,落粒容易损失产量,并不是什么好事。与此同时,为了防御鸟类等天敌,野生稻大都进化出很长很长的芒,这些位于谷粒尖端的长芒就像防御武器,抵挡着来犯之敌,但是长芒作为一种附属性状,对产量无益,反而降低每穗粒数,也不容易收获储存。野生稻矮小且分蘖角度非常大,这样一来就容易造成光合利用效率低,从而降低产量。(图片来源:南方农村报农财宝典)野生稻与驯化稻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生物性状的差别,其中最主要的两项与植物自身的繁殖方式有关,一是落粒性,二是种子休眠性。野生稻的种子在成熟之后会自然散落,进入泥土,之后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再长出新的植株。如果遇到气候条件不佳的情况,种子可以在泥土中长期休眠,而且不腐烂,直到外界条件适宜再萌芽。然而,人类种植水稻是为获取籽粒供自身食用,因此驯化稻在成熟后并不会自动落粒,而是需要人类收割之后进行脱粒,这是建立在长期的人为选择基础上出现的一个巨大变化。此外,为了保证播种后的萌芽率,驯化稻种子的休眠性相比于野生稻也在长期人为选择下大大降低。当然,这些野生稻也含有许多优良基因,它像一个巨大的宝库,从中可以找到人类需要的基因,增强驯化稻的抗病抗逆等能力。随着万年的驯化和改良,这些不招人喜欢的性状逐渐被改变,野生稻慢慢“站”了起来,变得生育期缩短、种子不易落粒、芒短或消失、产量高、品质好。野生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栽培稻,更加适应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水稻从种到亚种的演变因适应不同栽培区的气候和环境条件,目前全球范围内有头有脸的水稻家族共有4类群:粳稻(一种在日本、韩国和中国栽种的圆粒水稻)、籼稻(一种在印度、巴基斯坦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栽种的长粒水稻)、Aus(一种主要产于孟加拉国的水稻)和香稻(包括更多的独特品种,如印度香米、泰国香米)。虽然目前对于考古遗址出土水稻的休眠性尚无可靠的研究方法,但对于一系列遗址水稻落粒性的研究,已经初步厘清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驯化过程。从落粒性的角度来看,长江中游地区大致在距今年之前已经驯化了粳稻,而长江下游地区这一生物性状的改变大致发生在距今年前后或者略早。之后的数千年内,粳稻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向外扩散,在距今年前后传入印度,与当地被人类利用的野生稻杂交之后,才出现了籼稻,至于籼稻再回过头来传回中国就是很晚才发生的事了。其中最重要的两大亚种要属籼稻和粳稻。籼稻主要分布在低纬度、低海拔的湿热地区,谷粒细长,易落粒,稻米粘性较弱;粳稻主要分布于高纬度地区,谷粒短圆,不易落粒,稻米粘性较强。在我国,素有“南籼北粳”之说。粳米与籼米对比图,左粳米,右籼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zaixianzx.com/wzxdl/7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