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释放出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水权交易,江西成功激活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仅一家矿泉水企业就为县城带来了过亿的年缴税额。江西在招商引资时设置了“生态门槛”,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的引入,从而使得全省的空气质量同比改善幅度在全国名列前茅。废弃矿山经过治理,已成功转型为绿水青山,甚至成为网红景区,这一系列的绿色变革,都离不开江西对生态环境的深厚底蕴。

自年国家六部委批复《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以来,江西便开始了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经过十年的努力,江西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持续的改善。如今,江西的生态环境质量依然在中部地区保持领先地位,且在全国范围内也稳居前列,其优美的自然环境正不断释放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水清:一汪“活水”变现增值

每年在鄱阳湖栖息的水鸟多达60余万只,珍稀候鸟超过60种,其中包括首次在鄱阳湖水域发现的“国宝”翻石鹬和一次性发现的近百条洄游的刀鱼群。这些珍稀物种的回归,生动展现了江西水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余正琨介绍,近年来,江西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三水统筹”,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核心,推出了一系列水环境保护的创新举措。

在治水方面,江西加强了对赣江等关键水域的系统治理。例如,位于赣江水系锦江支流的三十把水库,曾因私人承包养鱼导致水质受损。自年起,万载县解除了所有未退出养殖承包的水库的养殖承包合同,并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对水库进行了全面治理。如今,三十把水库的水质达标率已达00%,日供水稳定在7万吨以上,确保了居民的饮水安全。

此外,江西还谋划了个重点流域规划项目,不断提升流域系统治理能力。同时,完成了62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的规范化建设,加强了饮用水水源地的监管。在污水处理方面,江西完成了75座工业和08个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并进行了34个入河排污口的整治。此外,还出动了余人次完成43次预警处置,确保了水环境的安全。

在管水方面,江西采用了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进行实时监测和远程指挥。通过该平台,可以一目了然地查看重点污染源企业的在线监控数据。同时,江西还加强了环保监管力度,将县级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与省市在线监控平台联网,打造了智慧监测的“千里眼”。这些举措共同推动了江西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态文明的不断发展。江西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董良云介绍,近年来,全省各上下游县市区均已实现流域补偿的全覆盖,累计发放奖补资金高达32亿元。同时,江西积极推进“互联网+”智能化监管模式,在鄱阳湖湖区断面及关键入湖排污口均安装了自动监测微站和高空瞭望设备,以强化实时监测能力。此外,江西还在化工园区逐步推行明管化建设,将原先的“地埋式”污水管网升级为“地上管廊式”,以提升污水处理效率。

监测数据揭示,年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提升至97%,较上年同期上升8个百分点,这一成绩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个百分点,创下了历史新纪录。同时,国考河流断面也全部达到了优良水质标准,长江干流0个断面已连续6年、赣江干流33个断面连续3年保持Ⅱ类水质。此外,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也始终保持00%。年6月日,江西百岁山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的员工们正在忙碌地装运矿泉水。不久前,一场别开生面的水权交易在江西宜丰县和万载县之间展开。万载县以每年每立方米24元的优惠价格,向宜丰县转让了63万立方米的区域水权,这一举措标志着江西省地下水区域水权交易的全新开始。宜春市宜丰县生态环境局局长冷发平介绍,近年来,随着矿泉水产业的蓬勃发展,宜丰县的用水需求不断攀升,而地下水指标的有限性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突破这一“指标性缺水”的困境,宜丰县积极寻求同处锦江流域、拥有富余指标的万载县进行水权交易。此举不仅成功解决了宜丰县的用水需求,还为万载县带来了每年2万元的水权转让收入。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有效盘活水资源,宜丰县引进的一家矿泉水企业年缴税额就已过亿元,充分展现了水权交易的巨大潜力。此外,年江西省在水权交易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年累计完成水权交易宗,交易水量高达亿立方米,交易宗数在长江流域各省区市中名列前茅。年6月3日,江西省大气污染防治作战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们正在紧张地监控和分析全省的环境空气质量数据。通过智能屏幕,他们可以实时查看全省个设区市的空气质量状况以及大气主要污染物的指标变化。这种精准的分析和调度,使得江西形成了一套科学且完善的大气污染现代化治理体系,从而确保了常态化管控和应急应对的有序进行。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的副处长黄继辉指出,江西在推动督察整改的同时,也致力于指导和帮助地方更好地平衡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自年以来,全省范围内持续开展了工业企业“减排年”的活动,该活动协同推动了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源头减排和末端整治。据统计,全省已有95个钢铁行业项目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总投资额高达84亿元。此外,各地还排查并整治了水泥、焦化、有色冶炼等企业余家,同时新增了93个减排项目,实现了氮氧化物减排量吨,挥发性有机物减排量吨。

另一方面,江西各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设置了“生态门槛”,实行了项目立项联审制度。这样,企业所关心的排放指标、环评审批以及项目选址等问题,都能得到前期介入的指导。这一举措有效地严控了“两高”项目的引入。

江西胜龙牛业集团有限公司位于莲花县,该公司与江西农业大学合作,研究如何将稻草秸秆转化为高价值的肉牛饲料。通过青贮池堆积生物发酵技术,企业将秸秆粉碎加工成营养丰富的饲料,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零污染。此外,江西南昌市湾里管理局也通过开发自然资源,如凉爽的气候和美丽的风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这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带动了农副产品的销售和村集体的增收。得益于“好空气”的溢出效应,江西的发展新动能日益显现。统计数据显示,自年起,江西全省的环境空气质量已连续六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特别是在年,全省的优良天数比率高达8%,创下了历史新高,同比改善幅度在全国范围内位居榜首。同时,全省个设区市的环境空气质量也已连续两年全部达标,且在优良天数比率和PM5平均浓度这两项关键指标上,江西均稳居中部六省之首。

地绿:生态修复筑起“金山银山”

夏日里,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沙石镇龙埠村展现出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经过生态修复,昔日的荒山秃岭已变得郁郁葱葱,山清水秀,村容整洁,产业兴旺。翡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薛俊深有体会地说:“经过综合治理,园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游客络绎不绝,去年我们的营业收入达到了多万元。”

这不仅是个别地方的成果。江西全省范围内,一场场大规模的生态修复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动态监测数据显示,江西全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已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62万平方公里显著减少至年的28万平方公里,占比也从7%大幅下降至64%,而年的水土保持率更是达到了36%。此外,全省已有座废弃矿山完成了生态修复,总面积达到了86万亩,修复完成率高达65%。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张英剑表示,江西在年还动态更新了全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并加强了耕地土壤污染的源头协同防控。为此,累计投入了74亿元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专项用于耕地周边涉重金属历史遗留矿渣的治理项目,以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年5月20日,江西宜春市宜丰县天宝乡平溪村,一片绚烂的玫瑰花海吸引了众多游客。这里,村民们精心栽种的40余个品种的玫瑰竞相绽放,花香四溢。宜丰县鼎益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荣介绍,宜丰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的玫瑰生长得格外旺盛,花瓣也更加厚实。通过花卉种植、玫瑰酒制作等多元化经营模式,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还带动了30多户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

同样,在上饶市万年县上坊乡湾里村,社会资本的引入使得废弃的养猪场焕发新生。经过改造,昔日的旧厂房和杂草丛生的土地变得焕然一新,发展起了雷竹、柑橘和水产养殖等经济产业。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江西各地正在充分利用绿色生态资源,打造出一座座金山银山。然而,江西的干部们也深知,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仍然任重道远。为了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江西的目标,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如构建大保护格局、加大督政力度、坚持精准治污等。这些措施的推进,不仅提升了江西发展的“含绿量”,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塑造了新优势。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zaixianzx.com/wzxdl/141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