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祖溯源,欧阳姓氏还是黄帝的后裔,黄帝同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目前学术界公认黄帝出生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葬于陕西桥山(黄陵县),国际领导人多次到两地访问!中国自古也有“拜祖到新郑,祭祖到黄陵”的说法。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相传黄帝姓公孙,出生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在姬水生长成人,所以又以姬为姓,后来在有熊建立国家,故又称有熊氏。他以土德为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黄帝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中最精彩的就要数黄帝与炎帝、蚩尤的战争了。最终黄帝取得了胜利,被各部落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在黄帝时期,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都先行发明,并得到发展,他的功劳为后世所称赞,被誉为华夏的“人文初祖”。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史学界一致认为,具体地点在今河南新郑。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 在公元前年前,在今河南新郑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的国家,君主名曰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宝,她们是姐妹,是有硚氏之女。在轩辕丘(今新郑市区北关)的有熊国的宫殿里,附宝生下了黄帝。 黄帝的诞辰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也是传说中黄帝诞辰的日子,是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龙抬头”。 传说昌意是黄帝和嫘(léi)祖的儿子,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二子为嫘祖所生,长子为玄嚣,次子昌意。据载黄帝二十九年(前年),嫘祖于若水(雅安荥经)生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于四川若水。其后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有一子颛顼。后来昌意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南乐西北),颛顼后为部落首领。 据传说,颛顼(zhuānXū)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五(今河南省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省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据《淮南子?时则训》载:“北方之极,颛顼、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又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蹯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真是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 相传鲧(gǔn)是颛顼的儿子,在上古神话传说中,还有一段著名的故事,那就是鲧禹父子治水的神话,这段故事在神话传说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里就来谈谈这两位著名的神话人物。 在山海经的神谱中,鲧是黄帝的孙子之一,那也可算是名门之后了,所以在尧舜时代,大贵族鲧应当是朝廷中的一位大臣了。 传说大禹为帝颛顼的曾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之子启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古涂山氏国(今安徽怀远)人,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关于禹的出生地说法不一,但籍贯是在郑州登封嵩山附近的说法应较可信。 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夏启即位后,在大宴钧台大宴各地首领。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这次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仲康是启次子。太康弟,后羿废黜太康后,立仲康为王。仲康名义上在位13年,实际上仍由后羿专政。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夺回大权,曾派大司马胤侯去征伐后羿的党羽义和,试图削弱后羿的力量。终因实力薄弱,反被后羿软禁,无力恢复夏的天下。仲康因此忧闷成病而死。葬于安邑附近。 仲康子生了相。仲康病死后相继位。在位28年,被寒浞的儿子浇攻破而自刎,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 相继位时,年龄还很幼小,因后羿带兵进逼,只得逃往帝丘,又迁到斟灌(今山东省寿光县东)。相继位后的第八年,由于后羿因恃其武力,不修民事,日日以田猎为乐,遂被后羿的助手寒浞指使后羿的门生,贴身卫士逄蒙所杀,进而寒浞派儿子浇带兵进攻斟灌。相力量弱小,只好再次逃往帝丘。 第二年,浇又带兵奔袭帝丘。在一天晚上攻入城中,杀进相的住处。相眼见难以脱身,就拔刀自刎而死。 相死,寒浞篡夺王位,使夏朝中断了40年。
历史沧桑,夏王朝的帝位传到第六代时候,少康即帝位。由于他感念先祖夏禹周行天下,治理洪水,死后葬于越,宗庙祭祀无人过问,夏少康便将自己庶子无余(不是长房夫人生的儿子)分封会稽,建立了越国,称越候。又经过一千多年漫长的岁月。至越王允常时期,才开始逐渐强盛起来。《史记?越世家?正义》引《舆地志》曰:“越侯传国三十余叶,有越侯夫谭子日允常,拓土始大,称王。”《吴越春秋》卷六亦载:“越之兴旺自元(允)常矣。”虽然史籍对允常的记述很少,然而从零星、散见于各类文献中的有关材料,仍可看出允常是越国历史上第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是越国的开创者、奠基者。 他死后,葬在浙江省绍兴市区西南12公里,距离书法圣地兰亭约1公里的印山。印山越国王陵距今已有年历史,其规模之大,结构之殊,营建之考究,实属罕见。首先发现于年,经国内多位专家数年来的发掘研究,认定它是即越王允常的陵墓。 允常病故,其子勾践(前—前),14岁(公元前)即位伊始。吴王阖闾曾于公元前年被越军所败。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越国经历四次灭国,这是越国的第一次灭国)。为了保存力量,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时时不忘灭吴雪耻。他任用范蠡、文种等人,改革内政,休养生息。后来勾践利用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机,一举攻入吴国并杀死了吴太子。夫差返国后只得言和。勾践不断举兵伐吴。勾践二十四年,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大致过程及时间表: ——勾践元年(公元前年)吴王阖闾兴师伐越,越王勾践战败,阖闾伤足而死,夫差继位。 ——勾践三年(公元前年),春天越伐吴,夫差败越于夫椒,越王勾践困守于会稽山。越国大夫文种向吴太宰[伯嚭]求和,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谏而同意。 勾践在范蠡的参谋下,于公元前年到吴国给夫差当奴仆,被关在石城,俯首称臣,三年后,夫差动了恻隐之心,准备放勾践回越国,大臣伍子胥坚决反对,说放勾践回去,就等于放虎归山,吴王不听,将勾践放回。回国后他委托范蠡建城作都,每晚睡在柴垛上,在房门口挂一个苦胆,每天都要舔一舔,卧薪尝胆,不听音乐,不近女色,念念不忘复仇。他对外继续讨好吴王,不断送礼,给吴王送去西施等美女和大量的木材,以削弱吴国的国力,以致这些木材都堆积在灵岩山下的河道里,因此这个地方现在还叫木渎。对内休养生息,富国强兵,鼓励增加人口,以增强国力,并和群臣一起谋划攻吴之计。 ——公元前年,吴王向北进攻齐国,越王勾践听说了非常高兴,就拿贵重的珍宝贿赂太宰[伯嚭],鼓励吴攻齐。伍子胥知道后说,这是越国要毁掉吴国啊,就进谏吴王放弃攻齐,而攻打越国。 ——公元前年,越王又攻打吴国,将吴王包围,吴王写信用箭射给文种、范蠡:“吾闻: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今吴病矣,大夫何虑乎?”,即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灭吴后,范蠡看出越王可以共患难,不能同享乐,就劝文种离开。范蠡同西施乘一条小船离去,后游齐国,改称陶朱公,经商致富。文种不听,被越王杀害。 越王勾践剑(此剑在地下埋藏了多年的古剑,出土时依然寒气逼人,毫无锈蚀,锋利无比,稍一用力,便可将多层白纸划破) 剑身布满黑色菱形花纹剑首铸有11道同心圆 宝剑上刻有鸟篆铭文,铭文中六个字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附:文种所授勾践《伐吴九术》 越王解剑而坐道:“寡人闻之,志士不忧其身之死,而忧其道之不行。子有七术,寡人行其三,而吴已灭,尚余四术,安所用之。”文种答道:“臣不知所用。”越王道:“愿以四术为寡人谋吴之先人于地下,可乎?”言毕,升舆而去,遗佩剑于座。 所谓破吴七术:“一曰捐货币以悦其君臣;二曰贵籴粟囊,以虚其积聚;三曰遗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五曰遗之谀臣以乱其谋;六曰疆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七曰积财练兵,以承其弊。” 文种总结商周以来征伐经验,提出《伐吴九术》。 其九术为: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佑越诅吴;二曰重财帛,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缟,以空其邦;四曰遗之美好,以为劳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 勾践承其策,贿赂太宰伯嚭(pǐ)谗杀伍子胥;进西施郑旦令吴大起姑苏台、馆娃宫;勾践十三年,文种还赴吴请籴粟万石,两年后,拣择精粟而蒸,再还于吴,令吴国绝收大饥…… 勾践死后,子王鼫与立。 到了勾践的六代世孙无疆时,打算重振勾践的雄风,派兵攻打齐国。齐国很害怕,就派了说客到越国对无疆说,大王要称霸,就应该去打楚国,楚国地大物博,打胜了可做天下之王,即使不能胜,也能得到与楚为敌的魏韩等国的支持,能获得民心的拥戴,同样也可称霸,现楚国精兵都在外打仗,正是你出兵的好时机,你何不乘虚而入呢。无疆认为有理,就掉过头去打楚国,结果被楚国打得大败,无疆自己也被打死。 无疆在死之前未来得及立太子,因此在谁继位的问题上他的几个儿子就各不相让,最后各人占了一块地盘,越国就此四分五裂,国力一獗不振了。(越国经历四次灭国,这是越国的第二次灭国)
三、蹄祖楚封候,欧余山受姓 其中无疆的次子蹄,占据的是乌程欧余山的南部的地盘(故址在今浙江省湖州市东郊),因山之南为阳,所以蹄就受楚封为欧阳亭候。后来他的子孙就以之为姓,成为复姓欧阳,奉蹄为欧阳氏的始祖。(约公元前年,距今大约也有多年了) 从此,欧阳一姓便开始传遍华夏大地,也开始了欧阳姓氏在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影响,给后人留下了其经历的累累事迹。 那个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后来不少图腾演变为姓氏。欧阳氏也有图腾,不过欧阳氏并不是图腾演变而来的。欧阳氏是以封邑、爵位为氏的。 欧阳姓氏图腾 欧阳家族经过两千多年的迁徙,如今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江南各省。 江西则有(吉安地区):吉安、庐陵、安福、泰和、吉水、永新、永宁、龙泉、万安、袁州、新干(旧书新淦)、新余(旧书新喻)、峡江;(宜春地区):宜春、分宜、临江、永丰、万载;(南昌地区):南昌、新建;(九江地区):九江、瑞昌;(抚州地区):抚州、宜黄、崇仁、乐安、东源;(赣州地区):赣州、兴国、龙南、信丰、会昌、安远、于都、瑞金、定南、赣县、大余(旧书大庾)、南康、上犹、崇义。 湖南则有长沙、衡州、宝庆、衡山、衡阳、浏阳、桂阳、监利、承天、宜章、竹山、陨县、襄阳、安化、湘乡、益阳、汉阳、隆回。 湖北则有枝江、荆州、潜江。 广东则有广州、南雄、连平、保昌、始兴、番禺、南海、顺德、曲江、乐昌、新会、河源、从化、新安、翁源、增城、兴宁、连平、四会、三水、程香、高明、仁化、长乐、归善、永安。 还有其他省市局部地区也有欧阳氏后裔,如广西滕县,福建龙海,河南新郑,四川绵阳、遂宁,安徽阜阳、滁州。据历史记载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桐县有欧阳姓氏移民到山东、河北一带,其中山东济宁、枣庄、荷泽等地的欧阳姓氏以济宁邹城、嘉祥人数居多。 当初的乌程欧余山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了,因为在如今的中国版图上找不到欧余山了。其实欧余山还是有的,只不过变成了升山,其中的原因据说是王羲之为太守时(—)曾登此山,并且在山上告诉跟随前往的宾客说:“百年之后谁知王逸少与诸卿游此乎”。因此才被命名为升山。 也许有人会发出疑问,现在那里叫做升山了,那怎么知道就是当初的欧余山呢?这个问题我当初也思考过,我曾想也许是后人臆断的吧?!也许欧余山根本不在那里也未可知。又有史载欧余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后来吴兴县已撤销,都市快报:“民国元年(年),乌程县、归安县合并为吴兴县;年,撤销吴兴县,并入湖州市;年,经国务院批准,湖州市成立吴兴、南浔两个行政区。湖州现辖吴兴、南浔两区及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吴兴县’已不存在了。” 后来,经过我不断查找各种历史资料,发现升山果然是天下欧姓家族的发祥之地。当时我真是惊喜万分,因为作为一个查找了许多年欧阳姓氏发祥地的人,忽然间找到了,很是值得欣慰。 佐证,清同治《湖州府志》载:“越王无疆封会稽,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又有《入东记》载:“王羲之于东晋孝武帝宁康、太元间(约—)任吴兴太守。公暇常与宾客登临郡治乌程城东的欧余山。顾谓宾客曰:“百年之后,谁知王逸少与诸卿游此乎。因有(上曰下升)山之号。”
进入融媒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