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青田稻田养鱼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最早是由农民利用溪水灌溉,溪水中的鱼在稻田里自然生长,经过长期驯化而形成的天然稻鱼共生系统。在这系统中,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发挥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吞食害虫等功能,这种生态循环大大减少了系统对外部化学物质的依赖,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实践证明,稻田养鱼可以大幅度提高稻、鱼产量,并能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明显。在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亚洲惟一入选项目。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红河州人历经多年开垦而成的生态农业奇观。哈尼梯田主要分布在云南红河南岸的哀牢山脉,20多万亩,垂直落差多米;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层层梯田拾级而上,最高可达多级,有时田埂有五六米高。
哈尼人在使用土地资源开创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水是哈尼梯田农业生态系统的核心。在森林和崇山峻岭的管沟中,形成无数的山泉、水潭、溪流,村下开垦梯田,既便于引水灌溉,满足水稻生长,又利于从村里运送人畜粪便施于田间。这种森林—溪流—村寨—梯田“四度共构”的结构创造了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体现了结构合理、功能完备、价值多样、自我调节能力强的复合农业特征。
贵州侗乡稻鱼鸭复合在贵州黔东南州,每年谷雨前后,当温室里培育的秧苗高约3厘米的时候,侗乡人将苗密密地移栽在稻田里,这个过程叫做寄秧。一个月之后秧苗再分到其它的稻田里面栽培,秧苗插进了稻田,鱼苗也就跟着放了进去,等鱼苗长到两三寸,人们再放入雏鸭,于是形成了典型的传统生态农业系统——稻鱼鸭复合系统。
稻鱼鸭系统可一田多用,在同一的土地面积上既提供水稻又提供鱼肉和鸭肉,这意味着农民们可以通过这一农业系统获得充足的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满足自身的营养需要。此外该系统还有效控制病虫草害、增加土壤肥力、减少甲烷排放、隐形水库的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
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内蒙古赤峰市东南部敖汉旗,这里地处偏远,却名声在外,被考古学界誉为“华夏第一村”,这里是世界粟黍起源地、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地。在敖汉旗这样一个小地理单元中,有山脉、河流、草原、河谷、沙地等,这种环境的多样性给了先民充分的生存空间。
当地的老乡们有一套自留种的方法:每到收获的季节,他们都会优中选优,从长势最好的田块中把籽粒最饱满、穗子最大的植株挑出来,这样年年重复着同样的方法,依靠大自然的考验和人工的严苛挑选,留下来的自然是抗逆性好、又最适合当地环境的种子。和很多新培育的杂交种相比,传统的老品种产量上不占优势,但它们却和当地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最合拍。
江西万年稻作文化年,中美农业联合考古队在江西万年县发现了距今约0年的稻作遗存,这使万年县被确认为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包括遗址和物种等方面,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农业文明遗产系统。该县境内大源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发现当今世界上所知最早的栽培稻遗存,由此将世界稻作起源由年前推移到0~年前。
在万年附近的东乡县,至今还保存着一片野生稻,这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北的普通野生稻。这些稻种集中了所有栽培稻不具备的特质,由于处在各种灾害的环境下,东乡野生稻蕴含丰富的抗病虫害基因和极强的耐寒基因,它对研究稻种起源、演化和今后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江苏兴化传统垛田江苏兴化自古地势低洼,湖荡纵横,历来饱受洪涝侵害。当地先民在沼泽高地之处垒土成垛,渐而形成一块块垛田,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
垛田因湖荡沼泽而生,每块面积不大,形态各异,大小不等,四周环水,各不相连,形同海上小岛,人称“千岛之乡”。兴化共有6万多亩这样的耕地,至今垛田还保存着传统的农耕方式,用天然生态的肥料种植蔬菜。垛田独特的岛状耕地,是荒滩草地堆积而成,土质疏松养分丰富,加上光照足、通风好、易浇灌、易耕作,使得生产的蔬菜无论是品质还是产量,都是普通大田种植不可攀比的。近年来,兴化人利用垛田这种独特的地貌,从事大规模油菜生产,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万岛耸立,千河纵横,可谓天下奇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