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江西农业杂志社肖丽张剑
图片
江西农业杂志社
版权??归原作者
山光水色、钟灵毓秀的万年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因旧县城城厢地处万年峰之阳而定县名为万年,是鄱阳湖38个核心县(市、区)之一。“野稻驯化起于是,烧土成器始于斯,刻符记事源于此,物食易换发于兹”,万年因这四个第一成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
世界稻作之源
说起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不能不提到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
仙人洞位于距万年县城12公里的大源盆地小荷山山脚,为一石灰岩溶洞,面向东南。进入洞内,始窄而后宽,最宽处达25米,长60米,高2-9米不等,可容纳余人,是新旧石器时期万年先民生活居住的场地。
走进此洞,看着眼前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用泥塑再现的仙人洞先民生活场景,仿佛亲临距今九千年至二万年前原始人的生活现场,感受古人的生活氛围。
1.7万年前,万年仙人洞先民在这里制作出了世界第一个陶器(直口圜底夹砂陶罐),点燃了世界陶瓷文明的火焰。该陶罐口径20厘米、高18厘米,是迄今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成型陶器,被誉为“天下第一罐”,现珍藏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万年的传奇还不仅于此。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仙人洞遗址中出土了世界最早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这个发现把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由年前推移到-年前,万年仙人洞由此成为世界稻作之源。
在仙人洞西南侧米处的山头上,还有一个吊桶环遗址,因其洞穴外形似取水用的“吊桶”上环而得名,出土的大量鱼骨和兽骨证明这里既是远古人狩猎时的临时屠宰场,也是他们将猎物进行分配、互相交换的场所。
图片来源:上饶旅游
中国水稻科技界、农业文化界、农业考古界、农业历史界一致公认:“世界水稻起源于中国,中国水稻起源于万年”。世界农业考古学家马尼士博士称万年县为“上帝安排生产稻米的地方”。
独特稻作文化
当仙人洞的原始先人移植下第一棵水稻时,华夏原始的农耕文化——稻作文化从此开始。
仙人洞先民长期以水稻生产为主要生计,在耕作中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约定俗成为稻作农业生产的谚语。人们通过“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方式,以口头传授农业生产、生活知识,继承和发展农谚,这些农谚分为稻概说,土宜、整田、育秧、施肥、灌溉、除草、病虫害、倒伏、生育、收获等。
从流传于万年的农事类的的谚语里人们可以学习和掌握当地的“农事理论”和耕作习惯。比如:“懵里懵懂,嵌社浸种”、“雷打惊蛰前,无水做秧田”、“清明前后,撒谷种豆”、“谷雨前,好种棉”、“大暑前三日割不得,大暑后三日割不出”、“七月半,借花看;八月半,捡一半(棉花)”。
还有不少民谚,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道理。如:“吃了元宵果,各人寻生活”、“走不完的路,读不完的书”、“栽禾看秧,娶亲看娘”、“过了七月半,洗澡爬不上岸”等等。
还有不少民谚语言流畅,极富韵律感,好似一首首民歌,如《一根线》:“一根线,搭过河,河边嵬仂会栽禾:栽一棵,望一棵,望得禾黄娶老婆”,曲调明朗、欢快,旋律优美,生活气息浓,充分地体现出—种地方特色极浓的稻作文化。
水稻千万年的种植,富庶了万年的大地,也使万年聚集了醇厚的民间习俗尤其是节令习俗。如春社祭社公、敬五谷神、清明敬土神,开秧门,端午划龙舟,尝新节,拜稻祖,祈龙求雨,开镰谢谷神等。这些稻作农俗别具风情,数量之多不胜枚举,有些仪礼至今仍在流传。
贡米美食
万年贡米从万年前就开始滋养着当地人民,随着岁月长河的不断流淌和变换,关于贡米美食的做法也层出不穷,紧紧牢系胃和记忆,它不仅是一种美食,也是属于家的味道。
有机贡米枣粥
食材:贡米、红枣、绿豆、水。
做法:1.将贡米和红枣分别泡洗30分钟。2.所有材料洗净放入压力锅中炖煮25分钟,焖30分钟即可。3.成品。
清明果
食材:贡米粉、糯米粉、艾草、生粉、白糖、小苏打。
做法:
1.艾草洗理干净后,煮1分钟,消毒以及去除艾草的味道。
2.将煮过的艾草揉挤成团状;把挤去苦汁的艾草团根撕开放进煮锅里,倒上适量的水和白糖,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
3.放入小苏打继续煮,直到艾叶变成软糊状的时候关火,倒出煎好的艾汁,艾叶留在煮锅中。
4.一边倒入贡米粉,同时搅动粉与锅中的艾叶,将贡米粉同艾叶揉在一起,若感觉干,可把碗中的艾汁撒点到面团上,一直揉到面团光滑,软硬适度。将糯米粉撒到揉好的面团上。
5.把糯米粉一点点揉进贡米粉面团里,两种粉要充分揉匀。
6.一直揉到感觉手中的清明果面团有韧劲,软硬适度就可以,每次从大面团里揪一小剂在掌心中揉成小圆球,压扁再包馅。
7.用模具做出想要的样式,然后放入锅蒸好即可。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