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当地少数民族师生更好的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协助当地教育局创办了“达坂城区故事汇”栏目,将一批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涌现的的英雄人物、先进模范、改革先锋的感人事迹录制成音频,在师生中广泛传播,引导少数民族师生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蕴含其中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中国故事
特邀嘉宾姚雪松
本期故事汇我们有幸邀请到华电知名校友,央视主持人姚雪松为孩子们朗读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文章《万年牢》,意在勉励同学们要脚踏实地,做一个诚实守信,讲究实在的人。
姚雪松,华北电力大学知名校友,中央电视台财经主播,北京爱的分贝聋儿救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华电天使双创基金项目发起人、管理委员会主任,华北电力大学建校60周年杰出校友。
我父亲是走街串巷卖糖葫芦的。他做的糖葫芦在天津非常有名。
父亲的糖葫芦做得好,用的都是最好的材料。早晨起来,父亲去市上买来红果、海棠、山药、红小豆等,先把这些东西洗干净。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青丝、玫瑰也是要上等的。蘸糖葫芦必须用冰糖,绵白糖不行,蘸出来不亮。煮糖用铜锅,铁锅煮出的糖发黑。
小时候,我给父亲当帮手,把炉火闷好,再把一块大理石板洗擦干净,擦上油备用。串糖葫芦的竹签,由我一根根削好、洗净、晾干,然后一捆捆放在父亲手边。父亲把糖煮开,等能拉出丝来,火候就算到家了。父亲把锅端下来,放在备好的架子上,我在一边往父亲手里递串好的葫芦,父亲接过来在糖锅里滚蘸,蘸好了一手递给我,一手接过我递过去的没蘸的。我的节奏掌握得正好,一点儿不耽误,父亲很高兴。
父亲教我在石板上甩出“糖风”来,那是在糖葫芦尖上薄薄的一片糖。过年的糖葫芦,要甩出长长的糖风。父亲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宝盆上的光圈。父亲说:“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父亲的认真劲儿,在卖糖葫芦的人当中出了名,人称“小辫儿糖四”,因为清代父亲受过宫廷里做糖货的师傅传授,一直留着辫子提篮叫卖糖葫芦。后来天津南市旧日租界的一家大字号,托人邀请父亲去他们柜上做糖葫芦,每月有工钱,虽然不多,总比走街串巷强多了。
做大买卖的老板都有一套生意经,变着法儿多赚钱,父亲对老板定价太高心里不满意,对老板的行为也看不下去。他还像过去那样认真选料,一点儿不马虎。老板嫌他扔得太多,让他少扔点儿、掺点儿假,他不听。老板给他派的下手,他也不满意,嫌那个下手不熟练,动作太慢。他常说:“还不如我闺女呢,太慢了!”干了不到一年,父亲就辞去了这份工作,仍然提篮叫卖。自己吃苦不怕,他说,凭着良心做买卖才是正路,不能做亏心买卖。“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父亲的教导使我一生受益。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朴素而简单的话语道出了我们世代相传的价值准则。人无信不立,诚信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只有做到凡事脚踏实地,讲究实在,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收获自己的名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师生,我们更要将诚信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将务实作为自己追求梦想的阶梯,用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唱响嘹亮的青春之歌。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
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以青春之名赴西部之约
华电研究生支教团在行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