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与湖南,常以老表互称,历史上却是相爱相杀。交情源远流长,却又被人说成表面兄弟。
一个文昌锦绣,风骚千年临了却家道中落。一个蛮武开拓,籍籍无名然最后一飞冲天。
个中机缘,时代起落,让人谈论至今不休。
其实撇开地域之争。
江西与湖南这对姐妹花,无论是地理区位的相近雷同,还是千百年来人文渊源,远比互敬一句老表,来的有趣得多。
地理相近,山行水脉本无二纵观中国各省,怕是难找像湖南江西这样,地理环境,山行水脉如此相近的一对。
两省均是南北走向,三面环山,北面临江。湘赣北上,汇于大湖,一个洞庭,一个鄱阳。
各自衡山,庐山皆是名山胜景。岳阳楼,滕王阁,都有千古名篇。
地理条件的相似决定了物产也基本一致,两省均是有色金属之乡,稻作产粮大省。
更有意思的是,-年的中美联合科考,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与湖南道县玉蟾岩均发现距今一万多年的人工稻作遗址,将浙江河姆渡发现的中国稻作历史一下子提前了近年,共同成为目前发现的世界稻作文明之源。
▲纪录片《稻米之路》
我们再看看外部环境,两省虽然共处大江之南,均为华夏腹心。
但江西更偏东南,接连吴闽。湖南更加居中,控制黔粤。这一点差别,也就决定了他们以后各自发展的路线。
作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又受山川大湖限制,各自封闭。
这样的条件下,打破地理局限,融入南北,便成了地区崛起的唯一策略。
于是湖南率先出手了。
把时间调公元前年,当时秦皇嬴政统一了六国。虽然看似圆满,但北有匈奴,南有百越,还是不太让人省心。
匈奴尚有长城可拒,而向南征服百越,从陕北到岭南有上千公里,一路崇山峻岭,林深泽密,这样的交通条件下,后勤困难可想而知。
大将屠睢率领的50多万大军受阻严重,相持3年久攻不下。
《淮南子·人间训》: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雎,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秦国人除了耕战本领强,土建能力也不赖。郑国渠,都江堰都是其传世作品。秦始皇遂“使监禄凿灵渠运粮”。
最终,灵渠的修建,将湘江和漓江连接在一起,物资可以从商洛一直输送到前线。不但实现了秦始皇统一岭南的计划,还疏通了中原与岭南之间的交通。
湖南地区作为这段路径的重要节点,开始发展起来。
而江西苦等的南北要道,直到年后,隋炀帝才开始动工。之前文章《想当年,江西是怎么成为主角的?》中有详解,这里就不赘述了。
秦始皇的灵渠和隋炀帝的大运河。
这两条都是为了战事物资运输所修建的大运河,却为后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和重心南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而且从这两条线路不难看出,中国的政治中心也在逐步东移,外部压力和经济交流从陇西变成了关东,丝绸之路变成了东南沿海。
这一切外部环境的调整,极大得左右了江西湖南两地的发展。
文武不同,两省性格由何起?湘赣两省的交情,大概要从一段爱情故事开始。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是不是很熟悉?
这段汉代乐府诗相传是一位名为毛苹的女子所作,献于战乱之中的聚少离多的夫君,以诉情思。说明异地恋之苦,自古以来都一样。而她的丈夫,便是长沙王吴芮。
吴芮(江西余干人),吴王夫差的十一世孙。当年勾践灭吴之后,后人逃散至此。因稳定百越有功,秦王封其番阳令(江西鄱阳)。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刑徒英布率部来投,吴芮不但将女儿嫁给了英布,还与他联手抗秦。秦亡后,吴芮被项羽封为衡山王。随后又毅然归汉。
公元前年,刘邦封吴芮为长沙王,并在临湘县建立国都,也就是现在的长沙。
从此,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王国,长沙也第一次成为王国都城,“楚南雄镇”发展为汉藩王都,长沙开始以“楚汉名城”闻名于世。
多说一句,现在湖南最出名的文物遗址马王堆汉墓,其墓主人便是当时的长沙国丞相——利苍,出土的辛追夫人,便是他的老婆。
然而飞鸟尽,良弓藏。刘邦连他的合伙人韩信都信不过,英布、彭越都纷纷被杀,为什么独独留下吴芮这个异姓王?
每个裁不掉得老员工,身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吴芮也是。
之前秦灭南越,没过多久嬴政就崩了。紧接着各地起义,楚汉之争。南边原来值守的大将赵佗眼看秦朝大势已去,干脆自立为王,建南越国。而后刘邦初建大汉,立足未稳。只能一边派使节建交归化,一边让长沙王吴芮威慑防范。
▲西汉前期地图
由此可见,湖南地区作为当时中原文明和百越之地的交汇处,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后来东汉马援征伐南越国也是从长沙集结出发。到三国时期,湖南地区更是成为孙吴势力控制交广,防范魏蜀的军事中心。
而后东晋名将陶侃(鄱阳郡枭阳县人,今江西都昌)更是在长沙地区平叛戡乱,经略荆湘。在门阀森严的两晋时期,由一介寒门布衣到官拜太尉,封长沙郡公。
他的曾孙便是不被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有趣的是其作《桃花源记》写的却是武陵(今湖南怀化常德一带)渔人的故事。
随后的一千多年里,而湖南依然筚路蓝缕,开荒土苗。
从屈贾谊于长沙,到柳宗元被贬永州,显然湖南并不是开化繁盛之地。直到明代开通滇黔,清朝改土归流,西南地区渐渐被中央政府实控,湖南才缓缓卸下其战略职能。
但长期这种环境下所历练出的的蛮武性情,却深深的植入了每一个湖南人的身体里。
相比湖南久守边氓,江西更加靠近江浙富庶之地。跟着学霸好读书,耕读传家成了江西人安身立命之本,文化成绩突飞猛进。
学风性情,惟楚有才还是万世师表唐开元二十一年(年),把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西和湖南算是在行政区域上绑在了一起。
而两地文化融合,要算到北宋时期。这一次的交织融合,却绽放了无比绚烂的光芒,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次就要先从一个湖南人说起,儒家理学的开宗鼻祖周敦颐(湖南道县人)。
周敦颐初入仕途便是在洪州(江西南昌),后又任虔州通判(江西赣州),并在此期间写下了千古名篇《爱莲说》。
但真正奠定理学鼻祖地位的是他写的《太极图说》,这本书提及了一个概念“无极”,是不是又很熟悉?
这里的无极,是从道家理念中总结的一种哲学观,代表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而后被程颢,程颐两兄弟继承,形成了“天理”学说。
这套理论最后被江西人朱熹(江西婺源)总结发扬,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程朱理学,并留下那句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
这句话常被后人误解诟病,批判其倡导封建伦理,禁锢人性。然而朱子本意如此?
《朱子语类·卷十三》:“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看吧,朱熹解释的很清楚。吃饭是天理,过分追求奢华就是人欲,夫妻之道是天理,乱搞男女关系就是人欲。他讲的并不是禁锢人性,而是在人性与欲望之间求平衡。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生活被各种过度的欲望所裹挟,这种极简主义的思考,依然值得我们反思。
好,思路拉回来。
朱熹能为后世传颂不仅仅是理学的开拓,对当时学术教育的推动也功不可没。湘赣两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也因他而久负盛名。
这俩书院并非朱熹首创,但都在他手上重整兴复,并来往开讲论学。
即便文化融合如此,我们依然可以从两处书院的校训口号上看出一些不同。
岳麓书院是湖南人常挂在嘴边的那句:
唯楚有材,于斯为盛;
而白鹿洞书院则是朱熹亲题: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
后来康熙帝又为岳麓书院赐匾“学达性天”;
为白鹿洞书院则御书“万世师表”。
一显一隐,一激昂,一严正。
两省学风性情,可见一斑。
一个经世致用,以天下忧乐为己任。
一个格物致知,以品学道德为炙求。
往后千年,两省的圣贤学子们,各自用各自的方式,在求道、明道、践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同宗同源,老表本就是一家今天江西湖南两地常以老表互称,根本源头众说纷纭,主流说法是明代的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活动。其实两地移民很早就开始了。
《宋史·地理志》:荆湖......南路有袁、吉接壤者,其民往往迁徙自占,深耕概种,率致富饶。
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五代以前,湖南人多来自北方;五代以后,湖南人多来自东方。南宋以前,移民之祖籍单纯,几尽是江西人;南宋以后,移民之祖籍渐臻繁杂,始多苏、豫、闽、皖之人。
蒙元的南侵导致湖广四川一带人口锐减。而后元末的农民起义,更是让荆湘之地几近荒芜。
当朱元璋战胜陈友谅后。鉴于恢复生产的和削弱地方宗族大户的需要。江西填湖广的运动就开始了。
《明太祖实录》:洪武三十年(年)常德府武陵县民言:武陵等十县自丙申兵兴,人民逃散,虽或复业,而土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者多。临近江西州县多有失业之人,乞敕江西量移贫民开种,庶农尽其力,地尽其利。上悦其言,命户部遣官于江西,分丁多人民及无产业者,于其地耕种。
明初移民潮结束后,长沙及醴陵地区,元代以前迁入的氏族只占10%元末明初迁入占90%左右。其迁入移民原籍,85以上%迁自江西。——年《长沙县志·人口篇》
从目前可获得相对准确的数据看出,明初(年)当时湖南的外来移民已占近四成,而这些移民中绝大多数是江西移民,其中湘赣交界地区的比例肯定还更高。
而且当时剩下的六成本地土著中,不乏之前江西移民的后代。更别说从明初之后的三百多年,江西还在持续向湖南移民,所以湘赣两省血脉相近,可以说实锤了。
从元末明初一直到清初持续近五百年的人口迁徙,导致江西人口从最巅峰的元朝至元年间占比23.8%降到清乾隆年间5.76%。
(年)元至元二十七年,江西在籍人口万。
(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江西在籍人口万。
(年)明万历六年,江西在籍人口万。
这一时期对江西而言,大量人口出走让江西从璀璨慢慢走向平庸。
近代风云,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讲完人和,再聊聊天时。
时间走到了近代,中国在自有系统中已经运行了三千多年。看似体格刚健,却已病象显现。
直到一个病毒的意外入侵,打乱了这一切。这便是年的鸦片战争。
这次的入侵较之以往算不得猛烈,却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首先是经济问题。
《南京条约》签订的五口通商,打破了原本广州作为唯一对外通商港口的垄断地位。南北物流由之前必须走赣江—大庾岭商道到广州出口,变成可以直接转运上海,宁波等地。
▲明清时期国内水运贸易主要线路,其中可以看到江西当时的交通枢纽地位
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失去了黄金水道的江西,经济从此一落千丈。
凡本省及汴鄂各省,贩卖洋货,均仰给于广东,其输出输入之道,多取径江西,故内销之货,以樟树为中心点,外销之货以吴城为极点。自江轮通行,洋货由粤入江,由江复出口者,悉由上海径运内地,江省输出输入之货剧减,樟树、吴城最盛之埠,商业亦十减八九。
-年,赣州平均关税收入10.27万两/年,商品流通量达到万两以上,五口通商以后的同治年间至清末,赣关税便迅速下降到了2.22万两/年,只有之前的20%左右。
江西以为这就结束了,谁曾想这只是躺着中的第一枪。
战争和赔款导致的巨额财政亏空,自然是转嫁到老百姓头上。而通商导致的白银外流和洋货对本土手工业的冲进,更是让清朝原本脆弱的经济环境雪上加霜。
经济矛盾演化成社会矛盾,社会矛盾中还夹杂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清廷的官老爷们翻遍二十四史,也找不出相应的解决案例。旧经验应对新形势,一团乱麻。
其中一个湖南人提出了以毒攻毒的疗法。——魏源《海国图志》:“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可惜,当时并没有人在意。很多人觉得只是小病毒,还可以扛一扛,不能乱吃药。毕竟祖宗之法不可变。
结果好死不死,感染引发更大面积地溃烂。
一帮南边的土客之争(两广地区的广府土著和客家人的人地族群之争,详见文章《客家人:战斗民系养成记》),却导致了近代最大规模的内战——太平天国战争。
江西因为地段好(吴头楚尾,东南C位),成了双方拉锯的主战场之一。这便是江西躺着中的第二枪。
病变发展的很快。从年1月金田起义,到年3月定都天京(南京),才两年的功夫,太平军已经席卷了东南半壁。
▲太平天国时局图
这时候清廷才觉得自己病得有点厉害。叫来群臣商议,集中会诊开方。
先是上几剂内服,让自己人先上。结果八旗军一点疗效不说,还给太平军刷了经验。后来索性直接外敷,奖励各地办理团练(地方武装),发动群众的力量。
但清廷只给奖状,不给奖金(也没办法,东南财赋已经不在自己手上了)。
项目团队自行组建,经费自筹。这看起来不像个好差事,但此举在当时并不容易,让地方汉人筹银掌兵,不亚于饮鸩止渴,是清廷最不愿看到的。
大病当前,实属无奈,只能死马当活马医!
不少中央单位升迁无望,背景不深的中层干部们,瞅上了这个风口,纷纷下海开团。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其中曾国藩主导的湘系和李鸿章的淮系因为成绩卓著,开始登上晚清政治舞台。
到这也许有人要问,湖南有曾国藩,左宗棠;安徽有李鸿章。一向仕途显赫,群贤辈出的江西,此刻怎么就没人了?
先听听曾国藩说:“江西人素尚节义。今顾颓丧至此,陈子鹤不得辞其责。”
陈子鹤是谁?
陈孚恩(江西抚州新城人),和曾国藩同一批回乡组建团练的中央要员。
咸丰三年(年)因协助固守南昌有功,赐顶戴花翎。
八年,代理兵部侍郎、礼部尚书、兵部尚书。
九年,署刑部、户部尚书。
十年,任吏部尚书,掌管满朝人事。和当时领着兵部尚书衔的两江总督曾国藩算是平级。
本来这位带头大哥也可以和曾国藩统领湖湘一样,带着江右子弟闯出一番局面。
结果天有不测风云,年,咸丰帝崩了。留下了孤儿寡母和八个老伙计。
顾命强臣和幼子遗孀,这种戏码有经验的观众都知道不会太平。
结果是孤儿寡母联合小叔子绝地反杀,把八个老伙计给OUT了。这场权力的游戏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辛酉政变,孤儿则是同治帝,小叔子是恭亲王奕訢,寡母便是决定了晚清中国命运的慈禧。
那陈孚恩和这个事有什么关系?
很简单,站错队了。
和顾命八大臣的戴恒、肃顺等人交好,被清算入狱,发配新疆,后在伊犁之役中殉难。同时许多江西籍官员也因此遭受牵连,不被信任。这算是江西躺着中的第三枪。
江右自此再无三品以上京官,自北宋以来,第一次出现朝中无人的状态。
而处境截然相反的是曾国藩和他的朋友们。
年,湘军攻破天京,曾国藩立下不世之功。朝廷加太子太保、封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赏双眼花翎。
湘军期间,曾国藩大约保举推荐了余人,其中督抚44人,提督、总兵共50人。自此湖南军政人才辈出,七大总督,湖南人据其六。
“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
整个太平天国之战,让湖南赢得了天下,却让江西掏足了银子。
双方在江西地界上的屡番争夺,也导致赣省数百里“不闻鸡犬声,惟见饿民僵毙于道”。
共赴时艰,却此消彼长。经此一变,湘赣两省,一个势起,一个沉沦。
一条铁路,百年起落由此始清廷大病初愈,开始思考人生。
有人主张还得自己锻炼,打针吃药解决不了问题。——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
也有人觉得纯属扯淡,都这身体了,锻炼有用吗?——持论甚正,无益于自强实际。
最后争论半天,还是中医调理,西药治病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就此展开。
这场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内容主要是办新学、练新军、开厂矿、修铁路。
天时人和,无非影响一时一世。但真正决定两省百年起落,彻底扭转地理格局的,是从一条铁路开始。
这条铁路在当时取道湖南还是江西,有过一番争论。
年前后,清政府计划修筑粤汉铁路,在道经湖南还是江西方面产生了犹豫:论地势则江西“道里较湖南迂远”,论民情则“江易湘难”。
当然最后结果是取道湖南,但网上诸多说法把这一问题原因归结为谭嗣同那篇《论湘粤铁路之益》和江西士绅的保守循旧,我个人觉得有些牵强。
谭嗣同《论湘粤铁路之益》:南干路连粤,取径有二:一道江西,一道湖南。道江西,有不利者六;道湖南,则利者九,而利湖南者十。道江西,必经大庚之险,则阻而劳。即使渡江,而后能绕避鄱阳,而章、贡二水在屡经,则梁而费。江西习俗守旧,愚如土番,上无开民智之长官,下无通民情之学会,一见俗人妇孺意计中所不能有之雄固霸业,势必群然奔骇,不恤死力相泪挠,则扰而则败。且江西僻在偶,四邻皆要地,而已独中立于闻散,而不能握天下之枢,其不足轻重,久为古来英雄所不屑争,敷数千里之铁轨于非所必用之地,其议何职,则冷而谈……
当时,修铁路在中央廷议之间尚且意见不一,地方更是普遍不待见。第一条因民间抵触被拆的吴淞铁路可是十里洋场的上海地界。独独说江西士绅保守循旧,未免有些武断。
粤汉铁路年被提议规划,当时谭嗣同不过是一名宦门公子,并无官职,尽管他爹是湖北巡抚。自己在地方讲学办报,为新法发声,相当于现在的公知大V。一篇报论文章造势可以,能决定国家铁路走向?
主要原因除了湖南朝中强势之外,当时力主修建这条南北通道的正是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自己倡导的铁路不修在自己辖属范围内,难道送到两江总督的地界?(湖广总督辖湖北、湖南;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
有意思的是,“保守”的江西人民年自行筹办了江西铁路公司,“循旧”的赣省绅商更是没要国家一分钱,自己筹建了南昌到九江的南浔铁路。该铁路年动工,年建成。
关于江西的百年铁路梦,值得以后单独开篇细说,许多故事这里就不详表了。
京广铁路取代了水运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同时为沿线省份带来了工业化和经济繁荣。湖南再一次打破地理局限,开始了真正意义的振兴之旅。
交通的变化带动了整个格局的变化。湖南风气渐开,一跃而起成为新文化的楷模。
而失去水运和铁路的江西,彻底成为了交通死角,重归封闭。
整整一百年后,年,江西才迎来自己的第一条贯通南北的铁路,京九线。
▲京九线相比京广线,不但客运量和货运量数据相差甚多,途经省会城市和辐射能力也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时代新局,携手还是竞争?年后,依托良好的交通条件,湖南株洲被定为新中国八大工业重点建设城市之一,直接奠定了湖南工业现代化的基础。
苏联援建的个项目,湖南占6个,南方各省中仅次于湖北。今天的南车株洲车辆厂和南方动力机械公司都源于此。
而江西由于沿海战备需要,只部署了大吉山、西华山和岿美山三个钨矿,缺乏重工业和制造业建设,导致江西的工业基础一直滞后。
一步慢,步步慢。改革开放后,沿海省份相继抓住机遇,利用外贸发展制造业。江西夹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大量劳动力以及原材料外流。
从近两年国家大力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和树立深圳“先行示范区”来看,珠三角势必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新动能。湘赣两省处在南北通道之中,难免有一番新的较量。
与此同时,中央明确要求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鄂湘赣三足鼎立之势打破,武汉对湘赣两省辐射日益加强。
长沙,南昌是抱团取暖,齐心向南,还是紧密围绕在武汉周围,这也是湘赣两省未来需要思考的。
本文转载自:江右左使
赣南脐橙凭着“甜过初恋”的口感即将火爆全国
江西人从前台接待成为北京香港马会会所总经理
江西上饶人韩忠朝从赤脚医生到干细胞顶级专家赣菜飘香在北京(南昌篇)纪录片正式上线!
全是大牛!30位江西籍清华北大大学教授名录!江西图鉴|难道江西只剩下瓦罐汤了吗?
没看错,江湖真的来源于江西和湖南!南昌妹子亲手打造国内第一娱乐造星工厂北京人"局气"上海人"精气",江西人呢?在江西,新娘进门第一天就被拦在门外OMG!"口红一哥"李佳琦竟然毕业于南昌大学九江人梁昊光:奔忙在丝路上的“斜杠学者”国家地理摄影师镜头下的南昌,震撼!江西老表的由来牵扯到中世纪最残酷海战厉害!这2位在京江西人,每人获奖万!
盘点那些粉丝量过百万的江西籍抖音网红达人都说苏杭出美女你可知江西有个中国美女之乡?江西九江姑娘从新东方老师一步步到央视主播!
江西人的“服气”与江西人的“不服气”好姑娘是要用力去追的,好男人也要挺胸去抢!
本站特约法律顾问:吴杨虎律师
江西人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