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进兴丨图:网络
01
公元年春节,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肆虐,阻隔了所有亲情来往,人员交流。想来离开家乡二十多年了,故居院子里的香椿、槐树、杏树都次第开花,村头的油菜花一定芬芳无比,把几百年的老屋装扮得格外典雅脱俗。
村里的干部说,咱村发展的快,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善,准备报请美丽乡村。我说这感情好呀,如果允许,就依托村子的历史和遗存的古建筑,再申请个传统村落。我记得爷爷奶奶辈的祖屋是先辈打下的基业,坐北朝南共有六处老宅子,都是拉扯大门四合院,现在只剩下四处了,还有一棵本槐树和洋槐树,遮天蔽日,格外繁茂,这份怀旧的情思是永远挥之不去的乡愁。父母说,趁着春暖花开都回去看看吧,再忙也不能把家给忘了。
春花落了一地,离别几十年,我依然能叫出她们的名字。过去,春节时候一家人回来团聚,村里人也来回串门嘘寒问暖,女人喜欢拉家常,男的就聚拢一起端起酒杯喝得酣畅淋漓。
这一次回来已经是仲春了,我亲身栽种的那棵香椿树,正在发出嫩芽,也有两大把粗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祖父和父辈都居住在这里从没有离开过,到我这一代人,堂兄堂妹十多个都参加工作来到城市,下一代就比我们有出息多了,多在北京、上海、郑州读书就业,晁喜铺遗传的基因慢慢向外浸透。
我有幸出生在晁喜铺,靠此地的水土养育长大。村子位于禹州市区正南方向13公里处的郑平公路东沿,整个村子呈南北方向,有四个自然村,八个村民小组。分别是晁喜铺、杨庄、竹园、丁庄。竹园之名因竹子不复存在而消失,村子之名一直以丁姓居多的丁庄得名。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为晁喜铺。
据《禹州地名志》载:
1
唐宋实行乡里制,元朝改乡为都,全县编为十三都七十五里,晁喜里列入其中。明初编为四都六十里,后废都存里。在清初裁并的四十里中,没有晁喜里的名字。清康熙时设十里百甲,晁喜铺归礼临里。村子南边住着人口最多的丁姓,据光绪六年所立丁氏石碑记载,系明初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子最北居住的杨姓是第二大姓氏,据清代杨氏墓碑记载,系战国时小韩国骏马府人,初居罗汉寺(今范坡姚召寺),清初徙此。如果杨姓为韩国骏马府人,那就是说自战国韩国都城在阳翟起,这个姓氏就一直居住在此地。而现在居于村子正中的晁喜铺自然村的何姓就值得一探究竟。
02
这里有两个流传在村民中的版本,一个是说当年晁错因提出削藩建议得罪权贵,汉景帝听信谗言,为了罢兵,做出错误决定,斩杀晁错并加灭九族。当官府前来追杀晁氏族人时,见到姓晁的就杀,他们看到门前流动的小河,急中生智地说:“我姓何。”于是逃过一劫。
还有一个版本,出自村里老民办教师何天营,他对晁错生平颇有研究,当问及这个问题时,他说曾经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一个资料,说公元前年秦始皇灭韩国时,秦国官兵俘虏了韩王安,并派兵追杀韩国贵族,此时的韩国贵族中的一队人刚好从都城阳翟往南跑,到了晁家庄,由于饥饿难耐,就在店铺里吃饭,此时秦军追到。他们躲闪不及,被团团包围,但是其中不乏有睿智之人,他们看到铺子前面流过的河水,就瞒天过海谎称自己姓何,因此逃过一劫。
这两个版本无论哪个真实,都足以说明,晁喜铺历史悠久,人口繁衍生息,同时居于此地的牛姓何姓王姓村民,对于脚下的土地一直留恋不舍,并久居于此,生息繁衍。
我站在故居前,想起一件往事。
03
公元前年冬,中原下了一场大雪。
这场雪从古都长安一直漫卷到千里之外的颍川郡。颍川郡的阳翟县被漫天飞舞的雪花包裹着,房舍与麦田融为一体。等刚刚捱过正月十五,家住颍川郡晁家庄的晁公,就迫不及待地携带干粮,赶赴京都去见儿子晁错。
出身农家的晁错因天资聪颖,饱读诗书,在汉文帝执政期间,被选派到齐地跟符生学习遗失的《尚书》,学成后任太子家令,教太子刘启读书,晁错的许多治国理政见解和言论,深得汉文帝赏识。后被举荐为贤良文学,初为中大夫,景帝继位后担任御史大夫,经纶事物,施展抱负,为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书写了一页绚丽华章。
汉高祖十一年诏曰:“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这是中国出现的最早的官吏录用制度。文帝继位后,正值天下初定,汉王朝要在大乱之后迅速建立起统辖全国各地的庞大的行政机构,迫切需要有才能有知识的官吏。
文帝二年(公元前年)诏书天下举荐贤良方正,十五年又诏令诸侯公卿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晁错以贤良文学入官步入仕途,“言事辄听,幸倾九族”,以至位列三公。晁错以其赤胆忠心和博学才华,走上了汉王朝初期的权力巅峰。
然而,晁公此行的目的,并不是到儿子那里安享富贵,而是关乎王室安危和晁氏家族命运。因为民间疯传:吴王刘濞即将叛乱,而极力主张“削藩”的正是出身农家的晁错。父亲知道儿子忠君爱国的秉性和直谏峭直的个性,很多人替晁错捏一把汗,此时的晁公替儿子担忧。等他抵达御史大夫官邸时,父子俩儿有一段言辞激烈的对话。
“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父亲身披雪花,冒着凛冽寒风,进门说出的话既语重心长又不无责备。
踌躇满志的晁错向有忠君爱国之志,他披肝沥胆,竭尽心力,都在一心辅佐汉室江山。听了父亲的话后,他沉默良久,他听到的闲言碎语够多的了,前段时间,吴王刘濞还派出军师前来游说劝诱,都被他言辞拒绝。他认为,他与汉景帝主张的“削藩”是正确的,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当年,汉高祖打下江山,为了稳定局势,把刘姓子弟及功臣分封为诸侯王,如今,他们慢慢坐大,尾大不掉,已经危及汉室安危。
想到这些,他斩钉截铁地回答父亲:“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晁公听了儿子的话,含泪顿足道:“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知子莫如父,父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对皇室忠心耿耿,而又执拗直峭,不好再说什么,顶着风雪回到颍川老家,服毒自尽。
晁错追出房门,看着风雪中怒走的父亲,心中顿生愧意。当年,自己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是父亲和乡亲们把他送出村外,他们翘首以盼,希望他学有所成,成为济世之才。如今,自己刚刚才开始施展抱负,然而,当头一击令他感到有点茫然。但是,他坚信自己并没有错,他力主的“削藩”顺应国家利益和历史潮流。
景帝三年(公元前年)春正月,史书称之为“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吴王刘濞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把攻击目标集中在主张削藩的晁错一人身上,以借诛晁错的口号达到推翻景帝自立为皇帝的险恶目的,举兵五十万向京都长安进发。
而此时,贤明的景帝忘记了恩师晁错传授给他的“术数”中“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受欺蔽矣”的教诲,最终错误地发出了“吾不爱一人谢天下”的诏书,把晁错腰斩于市,并祸及父母妻子全家老少几十条性命。
晁错的鲜血并没有换取如琐碎小人袁盎等为汉景帝献出的计策中“退兵”那样的结果,吴王刘濞蹿动其他诸侯王举兵攻击梁王的驻地。景帝震怒之下,调兵遣将,进行围剿。两个月后,大将周亚夫力挽狂澜,平定了七王之乱,景帝利用平叛胜利的有利时机,遵循晁错生前提出的削藩主张,趁机做了一番政治上的改革,把王国封地收回中央,并颁布了有关诸侯国的新法令,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汉代史学家班固为此感慨叹息说:“晁错为国远虑,祸反及身。”司马迁如此评价晁错:“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远。”明代思想家李贽对晁错做了较为中肯确切的定语:“善谋国而不善谋身”的众臣。
如今,高冢耸立,芳草萋萋。位于今天河南省禹州市小吕乡晁喜铺村西南福胜岗上的高大坟丘,像一座历史的祭坛,时时昭示着忠臣良相灵魂的存在。福胜岗,是晁喜铺通往大吕街的必经之路,岗西吕梁河畔的大吕村,是秦相吕不韦的故里,岗东晁喜铺村是御史大夫晁错故里。
此地有民谚:两岗夹一山,必定出高官,皇帝中间坐,良相出两边。两岗者福胜岗、父城岗也!一山为吕梁山,中间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开国皇帝夏启的出生成长之地。
另一个便是传说中的秦始皇,据说他的亲生父亲就是司马迁《史记》中的“阳翟大贾”吕不韦丞相。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修建平禹铁路,晁错墓被毁,数十米高的大冢不复存在。而他哥哥晁喜的坟墓在西南方向二里远,今天也只剩下一堆黄土。
然而,两千年的历史风雨不能摧垮人们心中对忠臣良相的追思和仰慕,一代又一代人在不断地讲述有关晁错的出生故事和民间传说。
04
当有一天夏禹文化研究会的刘月霞到晁喜铺村讲解晁错的故事时,村部三间会议室挤得满满的,很多来的晚的村民站在窗外聆听,还有一些老年人听得竟至热泪盈眶,连周边县市晁姓族人也前来捧场助兴,村民们以脚下的土地曾经养育过忠君爱国的名臣良相而倍感自豪。
室内的人讲得起兴,窗外的人顶着凌冽寒风在聆听。
在我的记忆里,晁喜铺除了西岗上的晁错衣冠冢外,还有几处历史的遗存值得珍惜。
一个是上世纪位于村子中央的小学,是个三合院,坐北朝南,南面敞开是个大操场,总体建筑大概有六所房子,二十间的样子。北边三所九间屋子连在一起,东边一所加一个老师办公室共四间,西边两所加一个老师办公室共七间。学校东南角是个大坑,后来靠学生义务劳动,不断拉土垫坑,才把坑塘填平,学生厕所位于那个方位。北边正中的三间堂屋房舍较高,其他低矮一些,房后就是一条小河。
学校教室是过去的村庙,一个夏天的正午,一个女生曾早早地到了教室门口,我们小学二年级的教师应该在西边最南边的那一所。她到学校后,空无一人,就趴在门口往里看,她忽然看见屋子里靠窗户的地方坐着个老人,头发花白,指甲很长,吓得哭喊起来。因为我们是一个班级,听她这么哭诉着讲述,也不得不信。但是,在那个破四旧的年代,她的言论很快被老师制止,权当做笑话就过去了,但是在我们那个年龄的人心目中,这座学校的老庙屋里,始终住着神仙或者鬼神。
其二是庙西北角南北向的石桥,有两孔,中间过去是一个蓄水的大坑塘。现在河、坑塘、石桥都被淤积填平,不复存在。
第三是石桥西一千米处路北的田地里,至今可以看到埋在地下的青石桩。听父亲说那里过去是双柏庙,庙前有两棵大柏树,他小时候一个人进到庙里,看见里面阴森森的,就赶紧跑了出来,这是他对双柏庙唯一的记忆。据禹州市原政协副主席郭水林考证,双柏庙就是晁错的故居。当他父亲从长安归来后,知道晁氏将大祸临头,就吩咐族人赶紧外出避难,于是,在家门口种植了两棵柏树,以做标志,让晁氏族人若干年后回归故里还能找到祖居之地。
而与此相距二百公里的南阳,存在着同样的晁庄、晁坟村名,据说是晁姓最早的发源地,与周朝在春秋战国交叉时期的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关。
公元前年,周景王去世,周悼王姬猛继位。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战。庶长子王子朝攻击并杀害周悼王,占据王城洛阳数年,时人称为“西王”,姬匄避居泽邑。公元前年秋冬之际,晋顷公出兵支持王子丐复位,王子朝遂携周王室典籍投奔楚国。王子朝,姬姓,名朝,黄帝后代,周景王姬贵庶长子,周悼王姬猛、周敬王姬匄(gài)之兄。为晁姓得姓始祖,距今年。
1
《史记·晁错传·索隐》记载:“晁氏出南阳,今西鄂晁氏之后也。”司马迁在此明确指出了晁姓起源于西鄂。据《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载:魏文帝曹丕时“(王子)朝冢在南阳西鄂县,今西鄂晁氏自谓子朝后也”。由此推断子朝奔楚之后定居在西鄂,并葬于此,其后代便以“晁”为姓。宋代黄庭坚在其诗作《送晁道夫叔侄》中称赞道:“晁氏出西鄂,世家多艺文。文庄和鼎实,尚书亦大门。”晁氏在西鄂今遗存“晁庄”“晁坟”等村名、地名。晁庄现属鸭河工区皇路店镇焦庄行政村。晁庄村南约米一坡地被村民指认为晁坟。如今,晁坟已被推平,但仍有大冢迹象。可见,晁错是晁氏显姓开始,也是晁姓族人公认的远祖。
站在福胜岗上,我每每想到由此出发求学的少年晁错,会联想到他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姿容是何等豪迈。脚下的春雪消融,田野里拱出的嫩芽让他激动,到外面看世界,世界将以怎样的姿态回报他?
七岁时,与知县下棋,输了棋局的县令对他翘起大拇指,夸他为神童。十多岁时,到济源张恢处求学,字斟句酌,满腹心得。二十多岁时,被朝廷派往齐地向符生学习《尚书》,归来接受大任,三十多岁即由太子家令推举为贤良文学,开创了农家子弟登上仕途的先例。
晁氏故居早已不复存在,然而,当年晁公栽植的双柏似乎发出新的枝条,昭示着春天来了。我看着空中飞舞的燕子,它们可带回了晁错的信息?吹一吹青青的柳笛,可曾有晁错《言兵事疏》、《劝农守边备塞疏》《论贵粟疏》的韵味?转眸间,我看见晁错打马归来,他身披一身春雪,手捧诗书,看着曾经滋养他的田舍微笑。
夏禹文化研究会的刘月霞正在村部讲晁错故事,村民们济济一堂,寒风之中,窗外集聚的那些迟到的村民,蓦然间转脸,看到中年的晁错,正大踏步朝他们走来。
而最让人欣慰的是,在晁喜铺村古庙址基础上,村民自发出资建起了一座庙宇,取名关公庙。幸运的是,里面敬奉的,中间是以义勇武安著称的平安之神关公,两厢便是西汉名士晁喜和晁错。
这个村子命名晁喜铺的原因,一个是自古因袭,另一个便是晁喜不仗权势,虽在外做官,但时时惠及乡邻,具有很好的口碑。时人缅怀晁喜、晁错,便修建庙宇以做纪念,并把他们与武圣关公供奉在一起,供村民祭祀。
05
年十月,西安晁家庄修编村史,特来此地搜集资料。年清明节,来自山东菏泽晁八寨的宗亲晁海带来了极为珍贵的家谱。
据资料记载,晁氏后人在北宋创修宗谱,后有明嘉靖三十一年宗谱,乾隆四十年宗谱,乾隆五十年宗谱,嘉庆二十五年宗谱,光绪二十四年宗谱,民国二十三年宗谱等,晁氏宗谱得以修缮传承。从宋元世系图中得知,三眷五世时多达三十多支,现已归眷入谱四支(东眷五世补之,中眷五世说之、咏之,西眷五世载之)。后世居澶州清丰乡永泰里,曰忠臣,后改为三河里。晁氏时代显赫,至宋代晁佺,为大理寺丞,致仕居于京师,赐第昭德坊,于咸平元年十一月十二卒,年八十三,赠太师中书令。生子三,长子迪,任刑部侍郎,居巨野,为东眷;三子遘,任吏部侍郎,赠开府仪同三司,居嵩渑,为西眷。二子迥,为中眷,居澶渊,以进士起家,以太子太傅致仕。卒年八十四,谥文元,生子四,分别叫宗悫、宗谅、宗操、宗幹。皆进士第。
在晁海提供的珍贵的家谱资料中,我有幸读到了来自历代名家大儒对晁错及晁氏后人的高贵赞语,现辑录如下:
1
汉代董仲舒对汉御史大夫错公像的题词:中州文献,遗绪可徵。稽古力学,进退持衡。五曹铨总,四司协寅。伊皋比德,周召堪伦。欧阳修对宋封南安郡公迥公的题词:整整其仪,浩浩其气。经纬之才,瑚琏之器。国祚之延,唯公是寄。范仲淹对宋吏部尚书遘公的题词:勋守昭德,量吸澶渊。官署风清,致泽仔肩。义方衍绪,瓜瓞绵绵。司马光对宋保德功臣宗悫公的题词:才本天授,德由性生。勇以成孝,义以辅仁。泽及闾里,化被士民。懿行道范,实禩典型。苏轼对宋金慈光禄大夫端友公的题词:龙跃凤鸣,经纬邦国。维孝维忠,其仪不武。黄庭坚对宋国史院编修补之公的题词:岩岩山岳,蔼蔼春风。经纶裕国,,道德传宗。父日其勤,帝称乃庸。宜公子孙,笃行精忠。朱熹对宋宫詹说之公的题词:天笃其生,岳降其灵。有学匡国,有泽被民。宏厥基绪,施提子孙。人文蔚起,,甲第云蒸。千秋景仰,万载芳声。虽然晁喜铺没有了晁姓,居住在此地的人都感觉自己是晁姓之后。晁,取自朝字,既是周天子之名字,也是太阳升起之意。晁错之后,至魏晋名显者便有太史令晁崇,济州刺史晁晖,乐陵太守晁清,著作郎晁继等,唐朝则有左补阙晁杲等,他们秉承家风家训,政声俱佳,著作颇丰,以晁错“贤良文学”为楷模,为政端肃,为文方正,实乃晁喜铺地望之幸。
从晁氏流传下来几千年的楹联:颍川世胄无双姓,昭德名门第一家,即可看出晁氏家族一直生息繁衍,繁荣昌盛的家族史。
笔者无意读到陈娜的一篇文章《古代颍川为何多名士?》,她在文章中从颍川的历史起源、地理环境、风俗文化谈起,引用《史记》中的记载说,颍川为古代夏朝人居住地,夏人当政时期,崇尚忠诚朴实,颍川风俗大多向往当官,喜欢文章书法,喜欢与人探讨问题。
如今,从晁喜铺走出的居官者,多耿介中直,朴实内敛;而务农的村民谨守村规,务实创新。青青柳色中,麦田一派生机,乡村在千年的守望里,散发着乡愁的韵味。
转载请注明来源:禹州市三都文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