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粒稻米,诉说这座县城万年的文明

引起白癜风原因是什么 http://pf.39.net/bdfyy/bdfyw/180110/5989991.html
钱塘江,浙江的母亲河,从远古奔流至今。接运河、通大海、纳百川,这条无数文人咏赞的神奇江流,闪耀着灿烂的文化之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浙江儿女。

一条浦阳江,

何以得到万千诗人的钟情?

一口月泉,

文人墨客又寄托了怎样的感情?

一粒稻米,

又是如何见证万年的传承?

浙东四先生宋濂,

在浦江写下怎样的故事?

一场搜救,

又是如何让这里成了诗意流淌的地方?

守望文化家园,

传承历史文脉,

本期文化浙江大讲堂为您讲述:

《钱塘江诗路:千年月泉韵诗意永流淌》

涛落浙江秋,沙明浦阳月。

今游方厌楚,昨梦先归越。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笔下的浦阳江。

历史上,浦阳江曾是东南三大江之一,是古越西施浣纱沉鱼之江,源自浦江,经诸暨、绍兴的鉴湖入海。到了明代中期,这里“筑麻溪,开碛堰,导浦阳江水入钱塘”。浦阳江素有“浙江小黄河”之称,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江水为诗人们创作提供了灵感和激情,也承载了一代代浦江人对田园、家国的感情寄托。

浦阳江源自浦江西部的天灵岩,江水在前吴乡被一座大坝拦截形成了通济湖。这里终年山青水碧、烟波浩渺,而在湖水的深处还静卧着一个古老的村庄——前吴村。前吴村古称吴溪,这里曾经生活着一个文化望族——吴氏家族,吴渭从这个家族走出大山出仕为官。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宋朝没落,进入元朝,一群文人士大夫怀着一士不谋二主和气节,辞官归隐。

当时的浦江没有战乱,很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在这里,吴渭遇见了追随文天祥反元复宋的谢翱,遇见了丽水的吴思齐以及浦江当地的方凤。四人满腔的报国思想无处发挥,就在游山玩水中诗以言情,歌以咏志。

公元年十月十五,四人慕名来到月泉。月泉是当时浦江的一道景观,因其随月盈亏而涨消得名。徐木润叹之“万古自辉映,一泓常湛清”,吴莱问之“玄机自消长,至理谁圆缺”,郑守儒则以“朱吕谈经传绝学,方吴吟社有遗音”来记录月泉的文脉。一口泉,随月盈亏间,千秋万载天地缘。此情此景,吴渭和他的文友们内心压抑的情感终于爆发,月泉吟社就此成立。

然后光有诗社,四人内心的压抑还未得到完全的爆发,他们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向全国发出征诗的号令。短短三个月就收到了卷诗,又经过评定,选出了前60名的74首诗出版,成了诗歌史上的一个奇迹。而这本诗集就叫做《月泉吟社诗》,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诗社来命名的诗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部移民诗集。

“野色摇春麦正肥,烟村闲寂往还稀”、“独余真意味,浊酒自烧菘”、“春风建业马如飞,谁肯田园拂袖归。吴下风流今莫续,杜鹃啼处草离离。”纵观收录诗集的作品,田园诗里,杜鹃的泣血悲鸣抒写了深切的故国之思。字面上是秧苗麦垄、桑枝柳条、鸟飞蝶舞,处处江南春日田园景色。但细品个中滋味,字里行间无不抒发着对隐逸生活的憧憬和亡国痛楚的悲吟。

浦阳江畔,白麟溪旁,坐落着千年古镇——江南第一家郑宅。这里曾有三千多人十五世同居,这里培育出一代又一代诗文独具又孝义清廉的郑氏子孙,而这些多与一个叫宋濂的人有关。

宋濂祖籍金华潜溪,后迁居浦江。宋濂二十岁时,拜吴渭后代吴莱为师,之后,吴莱被江南第一家郑义门请到东明精舍教书,宋濂追随吴莱来到郑义门任教。

宋濂在江南第一家总共执教了20多年。教书期间,他经常邀请一些文友诗友到江南第一家边上的玄麓山、青萝山吟诗作赋。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是在浦江度过的,对于这里的山山水水,他曾称赞为“天地间秀绝之区”,对这里饱含深情。

无意仕途的宋濂,却在十几年后,以学识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宋濂长期担任朱元璋的顾问和秘书,教导太子朱标十余年,为培养皇位继承人尽心竭力,又在朱元璋戎马倥偬之际,为其讲授帝王之学,堪称一代帝师,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七十岁时,他告老还乡回到郑义门,尽情享受这里的峻山秀水,可是两年后,宰相胡惟庸谋反案发,宋濂的孙子宋慎受到牵连遭遇株连。宋濂被迫离开了郑义门,离开前,宋濂做下一首诗:“平生别无念,念念在麟溪。生则长相思,死当复来归。”

宋濂曾在江南第一家种下11棵古柏,如今,这些古柏高耸入云,苍翠遒劲,也见证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生长。年浦江被命名为“中华诗词之乡”,诗歌随着浦江一路流淌。

年2月16日,地处钱塘江上游富春江支流壶源江岸的上河村,三个孩子走失在绵延的群山之间。“一定要找到这三个孩子”,一场搜救大行动,引发了一场诗歌界对现实主义、对新时期诗歌美学的呼唤。

省内外共77支搜救队,万余人赶到浦江参与搜救,历时将近70小时,孩子们找到了!这次成功的搜救体现了人间的大爱,在诗人面前,恰恰与月泉吟社历史上的征诗活动一脉相承。这种家国的情怀,在诗人当中又一次爆发。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叶延滨,亲自带队到浦江采风,与当地诗人一起组织了一部诗集,诗名就是《用我的诗爱你》。

诗集出版后,引起了中国诗歌学会的重视。中国诗歌协会专门在北京大学、中国诗歌学会驻地发起了一次新时期诗歌美学的研讨会,就这一次搜救活动、这部诗集开展研讨。研讨会上,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与浦江县时任县长一拍即合,要把浦江打造成诗意流淌的地方。一场闪耀着“生命至上”的搜救大行动,同接踵而至的多场“我们与你在一起”大型诗歌公益活动,不仅诞生了上河中国诗人小镇,更是促进了诗歌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千百年来,诗意随着江水不停流淌。这是一个生机勃发的地方,也是孕育生命的开始。年,在浦阳江支流的吴公溪畔,考古专家通过测定确认,一座小山丘是一处距今万余年的文明遗址,而这里就是上山遗址公园。

在这里发现了大口盆,还有一颗距今万年的炭化稻米,诉说着万年来历史文化的推进,构建了浦江万年上山文化,千年江南第一家儒家文化,百年书画兴盛地的文明框架。

一粒深埋在土壤深处的炭化稻米,几块掺杂了砻糠碎谷的陶片,代表了人类的智慧,见证着历史的推进。沿着吴公溪、浦阳江、钱塘江的流淌,这颗稻米在南方无垠的大地上疯狂生长,微醺了数千年的江南乡野,也赋予这方土地深厚的文化沉积和无限的灵性,为无限诗意在这里飞扬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保障。绿水伴青山,千年月泉韵,诗意永流淌。

扫一扫

看《文化浙江大讲堂》往期节目

文化浙江,锦绣华章!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浙江新闻频道,每周日晚21:20推出文化专题节目《文化浙江大讲堂》。

诗意流淌的浦江

点让更多人看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zaixianzx.com/wzxtc/10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