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年以来中国气候和历史变迁

白癜风专家坐诊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一万年以来中国气候和历史变迁

一万年前,即公元前八千年前,是地球气候近万年以来的最低温度点,也是人类这一段历史的阶段性起点,在这个冰期点,人类可能退到了比较靠近赤道的地方,所幸冰期似乎不算严重,人类与上一个冰期的衔接程度可能比较高,如果冰期过于严重,可能上一期的人类进化成果就会丢失的太多。

我们现在正处于第四纪冰期的末端,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1万多年,相对于冰期,地球上气候总的看来是温暖的。但在1万年中又分为若干短暂时段,在若干分期内,地球上的气候也不断地变化,气温在不断地的波动,这种波动是以几百年和上千年为尺度。下面讲述一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实际上诸葛亮和曹操生活的那个年代比我们现在冷多了。

冰期后约年的气温上升期,由冰期低点一直升到稍微超过平均线,欧亚大陆的人类在这时可以大踏步往北迁徙。是冰期后的一个气温下降期,其历时约年,这一阶段欧亚大陆的人类可能也发生过一些冲突,不过因为发生的时间太早,可供参考的信息不多,这也许是古埃及文明的前期。

1、距今年到年左右是温暖期,也就是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时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的时代。

现今的中国零度等温线在秦岭淮河一线,可是在一万年之前,零度等温线确是在燕山秦皇岛一线,那时候,北京保定气候类似于现在的扬州南京,而在东北和蒙古草原,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人类文明活动昌盛。华北地区大象鳄鱼等亚热带动物能够生存,长江以南地区类似热带丛林,反而并不适合人类生存。因此,中华文明诞生于华北山西陕西。

严重的降温期,其之所以严重,因为这是年超级温暖之后的降温,草原的人类在多年敞开的繁衍之后,突然丧失了自然的支撑,他们必须一致的南下,这不是因为野蛮,不是因为贪婪,他们的是否南下完全依有没有机会而定,如果自然的威逼太甚,如果已经聚集好了,就会形成巨大的冲力,在这段历史中,华夏族可能是北方南下的第一波,正是在他们最初的南下之时,在大约年前,中国开始进入了文明社会,这个对应关系同样是比较清晰。

中国和西方都有大洪水的传说,诺亚方舟与大禹治水,据说与全球气候的变暖有关,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于是形成了大洪水,大洪水的记忆以神话和传说的形式流传至今。

冰期后另一次升温,这一次升温持续的时间长,从年前到年前,历时可能超过年,而且温度升得很高,是近万年温度最高的一段,这一段至少有五点非常重要:其一,这是中国古人类容易在黄河以北走得太远的时候,红山和匈奴的先人可能就是在这一段走过了头;其二,这是草原人类繁衍的幸福时光,人类繁衍的总量可能很大;其三,中国南方在这一段可能会因为酷热而不适于生存,这可能是当时南方人少的根本原因;其四,因为自然与外部的压力小,母系社会在这一段可能会较为兴盛,母系社会不是人类社会必经的历史阶段,其是自然与内外部压力小的产物,现在人类生活宽松也在趋向母系社会;其五,对于古埃及人来讲,这时候的北上受到了地中海的阻隔,可能也会出现问题。

这个时期辽宁南部年平均气温13℃左右,比现在高3~5℃,干燥度小于1.00左右,属于暖温带湿润气候。中国东部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5℃,西部高3~4℃。

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左右,气温相对下降,但相对仍比较温暖,这种温暖的气候一直延续到殷商时代。

2、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是寒冷期。整个西周处于寒冷期。

公元前年左右,开始进入寒冷期,这个时间和武王伐纣的时间点一致,因为寒冷,所以导致了世界历史上的一次规模较大的游牧民族大迁徙,印欧民族大迁徙的前端深入到中国的新疆和甘肃,使得处于西戎之间的周民族向东迁徙,他们在向东发展的过程中,与商族产生矛盾,最终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整个西周王朝处于寒冷期,由于西周寒冷,所以有人说西周的农业生产力没有达到商代的水平,这也是为什么西周的青铜器雕刻比较的简单,以及西周统治者经常强调农业生产,甚至禁酒的原因。《竹书纪年》记载了公元前年和公元前年左右的严寒天气,有“江汉俱冻”的记载,《诗经》也经常描绘西周关中地区的严寒。

3、春秋战国时期至西汉末年是温暖期,公元前年至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相当于春秋开始,到西汉元帝时期。

孔子、孟子生活的年代要比我们现在暖和的多

这个时期持续近年的温暖期,整个春秋战国到西汉,也就说芈月生活的那个年代,比我们现在要暖和的多。《诗经》、《左传》中多次提到黄河流域有梅树生长,山东一些地区一年可以两熟,关中地区有很多的竹子,长安种的荔枝居然还可以存活。实际上从秦到西汉年平均气温大约比现在高1.5℃。

4、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寒冷期,曹操、诸葛亮生活的年代比我们现在冷,年平均气温低1~2℃

这是一个近年的寒冷期。东汉洛阳晚春时降霜雪,冻死了许多人。三国时期有些年淮河冰封,(现在的淮河是不结冰的),南朝时期健康(今南京)也建有冰房,可见这个时期江南的冬天,冰也十分丰富。

5、唐到北宋为温暖期。时间为公元前年至年左右。

唐高宗时期三年长安冬天无冰雪,长安种植的梅树、柑橘都能成活,柑橘居然还能结果。唐代冬季无雪的记载多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杨贵妃吃的荔枝实际上不是从广东运来的,而是从四川运过来的,那时候荔枝可以生长在四川并且还能结果。那个时候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1℃。

唐朝女人穿得少,也与气候温暖有关。

6、南宋时期是寒冷期

南宋时期,华北的梅树不能生长,特别是公元年太湖湖面冰封,湖中洞庭山柑橘全部冻死,苏州运河经常结冰,北方在9月普降大雪;长江上游荔枝在年代由于冬天寒冷的气候,遭到毁灭性破坏,从此长江流域无荔枝树了,四川等地仅存的荔枝树,现在也不能结果了。

岳飞生活的年代要比现在冷

7、南宋后期至元代,是一个十分短暂的温暖期,大概持续了年左右。元代初年黄河流域的竹类得到了恢复。

8、从公元年到年是寒冷期,又称明清小冰期或明清宇宙期。

关于明清小冰期的寒冷气候,明武宗时期,长江封冻一月,洞庭湖结冰一尺,已有详尽的论述。清朝初年东南沿海一带冬季最低温比现在低5~7℃,明代北京冬季气温比现在低2℃左右。

年以后,全球气候变暖。但也有人说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的排放无关,因为年以后,人类渡过了明清小冰期,气候总体趋势是趋向温暖。人类的活动并不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方向。然而也有人说,全球气候将会变冷,人类可能要进入下一个冰期,二氧化碳的排放也许会延迟下一个冰期的到来。

如果把气候放在长时段来看,广东寒潮确实算不了什么,广东降雪,也只是一点点雪沙子而已。明武宗时期,长江封冻一月,洞庭湖结冰一尺,三国时期淮河结冰,西周时期长江和汉江都结冰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zaixianzx.com/wzxms/9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