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Important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简称GIAHS),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年发起的一项大型国际计划,着眼于推动保护全球范围内传承至今的典型性农业生态系统及其与之相伴相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并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截至年底,FAO已在全球21个国家评选出54项代表性的传统农业系统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我国目前以1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位居世界首位。自年起,中国农业农村部(农业部)相继评审4批共91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NIAHS)清单如下,我们重点介绍一下世界级的GIAHS。

红河哈尼梯田稻作系统

华北地区(15项)1、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2、北京平谷四座楼麻核桃生产系统3、天津滨海崔庄古冬枣园4、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GIAHS)位于河北宣化古城,宣化是中国最古老的葡萄产区之一,也是牛奶葡萄的原产区,相传西汉张迁出使西域时引入。据史书记载,宣化的牛奶葡萄距今已有多年的栽培历史。以庭院式栽培为主,独特的漏斗架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架式,因其架式像漏斗而得名,架身向上倾斜30~35°呈放射状,“内方外圆”。这在国内乃至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种植方式占地面积小,透光透风好,肥源、光源集中。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范围包括春光乡的观后、盆窑和大北三个村。5、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6、河北迁西板栗复合栽培系统7、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8、河北兴隆传统山楂栽培系统9、山西稷山板枣生产系统10、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GIAHS)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范围内。涉及苏留庄镇,涉及西闫庙、东闫庙、温辛庄等12个村庄。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黄河主流、支流多次流经夏津县,并且多次决口泛滥,河床沉积、决口歧流堆积,形成了夏津独特的地貌特征。黄河改道后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一片30万亩的沙荒地。夏津县古桑树有近年的栽培历史,种植时期跨元明清三朝。现存百年以上古桑树2万多株,是中国现存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古桑树王“佛手桑”,树龄近千年,五根粗大的树枝犹如佛手,象征着福禄寿喜财。由于历史上古桑树群几经浩劫,现仅遗存古桑树多亩,2万余株。当地著名的腾龙桑、卧龙桑等古树已有多年的栽培历史,其他古树的历史亦多达几百年。当地人民植桑造林,防风固沙,开创了以桑治沙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11、山东章丘大葱栽培系统12、山东乐陵枣林复合系统13、山东枣庄古枣林14、河南灵宝川塬古枣林15、河南新安传统樱桃种植系统东北地区(11项)16、内蒙古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GIAHS)敖汉旗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处,境内分布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的兴隆洼遗址和“旱作农业发源地”的兴隆沟遗址。在兴隆沟发掘的碳化粟(谷子)和黍粒距今已有年的历史,专家们由此推断,西辽河上游地区是这两种谷物的起源和中国古代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地,在敖汉旗境内发掘出的小河西文化(年以前)、兴隆洼文化(-年)赵宝沟文化(-年)、红山文化(-年)、小河沿文化(距今约-年)遗址地,都发现了与旱作农业相关的生产工具,有锄形器、铲形器、刀、磨盘、磨棒、斧形器等,见证了敖汉旗的农业起源和农业发展历程。作为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敖汉旗杂粮生产是其优势产业。这里的农作物品种丰富多样,最有名的粟分为黑、白、黄、绿四种颜色。黍的品种也很多,有大粒黄、大支黄、大白黍、小白黍、疙瘩黍、高粱黍和庄河黍等。除了粟和黍,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中还有其它很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瓜果和畜禽等。位于敖汉旗境内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子山遗址,被专家称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祭祀中心,还有诸多不同时期的出土文物,均与祭祀有关。流传在敖汉旗境内的庙会、祭星、祈雨、撒灯等民俗以及民间的扭秧歌、踩高跷、唱大戏等等,也大都是为了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庆祝丰收。17、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18、内蒙古伊金霍洛农牧生产系统19、辽宁桓仁京租稻栽培系统20、辽宁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21、辽宁宽甸柱参传统栽培体系22、吉林九台五官屯贡米栽培系统23、吉林柳河山葡萄栽培系统24、吉林延边苹果梨栽培系统25、黑龙江宁安响水稻作文化系统26、黑龙江抚远赫哲族鱼文化系统西北地区(14项)27、陕西佳县古枣园(GIAHS)位于“中国红枣名乡”陕西省榆林市佳县朱家坬镇泥河沟村,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千年枣树群,总面积36亩,现存活各龄古枣树余株。泥河沟村也被誉为“天下红枣第一村”。佳县有着多年的枣树栽培历史。古枣园内生长的两株干周三米多的古枣树,经专家测算,树龄在多年以上,至今根深叶茂,硕果累累,被誉为“枣树王”、“活化石”。佳县有着底蕴深厚的红枣文化历史。千百年来,耐旱的枣树被视为人们的“保命树”、“铁杆庄稼”。每年正月,人们都要敬拜“枣神”,祈求红枣丰收。逢年过节,人们都要制做枣糕、枣馍、枣焖饭等传统食品,以示庆贺;长辈们给孩子吃红枣、戴枣串,希望他们早日长大成人,日子甜甜蜜蜜;久远而又浓郁的红枣文化气息渗透在佳县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枣树具有增加空气湿度,保持水土和养分等生态功能。在黄河沿岸的坡地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显得尤为重要。28、陕西凤县大红袍花椒栽培系统29、陕西蓝田大杏种植系统30、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GIAHS)位于高寒草原、温带草原和暖温带落叶林三大植被气候类型的交汇处,地处甘肃、青海和四川三省交界处,独特的地理区位为农林牧复合经营提供了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基础。早在年以前,这里就已经出现了畜牧文明的萌芽,蜀汉时期,名将姜维把先进的汉族农耕文明引进到此,吐谷浑时期,汉地农耕文化和藏区游牧文化相互融合,明清“杨土司”时期,农林牧复合系统逐渐发展起来。这里地处高寒贫瘠的生态脆弱地区,又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还是长江与黄河分水岭的上游地带,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独特的生态区位促进了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的融合与发展,造就了独特的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又为农业生产方式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并赋予农业更为广阔和丰富的内涵。31、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32、甘肃岷县当归种植系统33、甘肃永登苦水玫瑰农作系统34、宁夏灵武长枣种植系统35、宁夏中宁枸杞种植系统36、宁夏盐池滩羊养殖系统37、新疆奇台旱作农业系统38、新疆哈密市哈密瓜栽培与贡瓜文化系统39、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40、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布哈农业系统华东地区(24项)41、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GIAHS)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境内,70%以上耕地为垛田。这里至今还保存着传统的农耕方式,使用罱泥、扒渣、搅水草等自然肥料。兴化垛田是里下河地区农田防洪避灾的杰作,是兴化及周边地区百姓的“果盘子”和“菜篮子”。垛田作为古代土地利用的活化石,是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变迁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珍贵标本。“河有万弯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是“千岛之乡”兴化垛田的真实写照。垛田地区万岛耸立、千河纵横的独特地貌和独特景色,可谓天下奇观。当地垛田文化孕育出高跷龙、刻纸与扎裱、垛田歌会、垛田庙会、垛田农民画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具有鲜活的地域特色和垛田风情。垛田镇是兴化蔬菜种植与深加工的核心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水蔬菜加工基地和脱水蔬菜产品集散地。菜花垛田、水上森林、湿地公园、渔业生态园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当地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的优质资源,同时也是传统农业资源动态保护的有效方式。42、江苏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43、江苏无锡阳山水蜜桃栽培系统44、江苏泰兴银杏栽培系统45、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GIAHS)青田地处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东接温州,永嘉,南连瑞安、文成,西临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北靠缙云,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稻鱼共生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稻田养鱼,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在这系统中,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发挥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吞食害虫等功能,这种生态循环大大减少了系统对外部化学物质的依赖,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作为一种典型的农田生态系统,水稻、杂草构成了系统的生产者,鱼类、昆虫、各类水生动物如泥鳅、黄鳝等构成了系统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稻鱼共生系统通过“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的方式,使系统自身维持正常循环,不需使用化肥农药,保证了农田的生态平衡。另外,稻鱼共生可以增强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并实现系统内部废弃物“资源化”,起到保肥和增肥的作用。46、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GIAHS)位于绍兴市域中南部的会稽山脉,面积约平方公里,有结实香榧大树10.5万株,其中树龄百年以上的古香榧有7.2万余株,千年以上的有数千株。多年前,绍兴先民从野生榧树中人工选择和嫁接培育成了香榧这一优良品种。因经过人工嫁接培育,现存古香榧树基部多有显著的“牛腿”状嫁接疤痕。古香榧树历经千年仍硕果累累,堪称古代良种选育和嫁接技术的“活标本”。特别是位于诸暨市赵家镇榧王村的“中国香榧王”,树高20米,胸围9.26米,覆盖面积多平方米,历经千年仍硕果累累。绍兴先民利用陡坡山地,构筑梯田(鱼鳞坑),种植香榧树,香榧林下间作茶叶、杂粮、蔬菜等作物,“香榧树―梯田―林下作物”的复合经营体系,构成了独特的水土保持和高效产出的陡坡山地利用系统。自古至今,赞美香榧的散文、诗歌、美术作品层出不穷,祭祀、节庆等活动丰富多彩。47、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GIAHS)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西部。现存有6万亩桑地和15万亩鱼塘,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形成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湖州地区先民遵循着早已有之的植桑、养蚕、蓄鱼生产规律,将桑林附近的洼地深挖为鱼塘,垫高塘基、基上种桑,以桑养蚕、蚕丝织布,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形成可持续多层次复合生态农业循环系统,至今其科学的物质循环利用链和能量多级利用依旧堪称完美。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在水塘中分4层充分利用了水体生物链,废弃物被循环利用,达到和谐共生零污染,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48、浙江云和梯田农业系统49、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50、浙江仙居杨梅栽培系统51、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52、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53、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54、安徽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55、安徽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56、安徽寿县芍陂(安丰塘)及灌区农业系统57、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GIAHS)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的万年县,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在县城东北大源镇四面高山环拱的仙人洞内发现了1万年前栽培稻植硅石标本,这一发现为证明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证据,万年也因此被考古界认为是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在水稻生产早期,万年人就发明了放红绿萍选田、打桩排泉、扎草人拒鸟、油茶籽壳磨粉防虫等原始的水稻栽培管理方法,其中扎草人拒鸟这一传统做法今天仍可在一些山区找到它的踪影。如今,万年很多地方还保留着“敬老有福,敬土有谷”、“开秧门”、“祭谷王”等农耕信仰,这些信仰在维系农耕社会秩序,净化人们心灵,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58、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GIAHS)主要分布在赣州市崇义县上堡、丰州、思顺三个乡,总面积4万多亩,梯田最高海拔米,最低米,垂直落差近千米,最高达62梯层,是“中国梯田奇观——秀丽天梯”。明代大儒王守仁(王阳明)撰写的《立崇义县治疏》记载,从广东迁入的客家先民来到这荒山野岭,为了维持生计,便依山建房,开山凿田。坡度平缓处则开垦大田,坡陡狭窄处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之中,无不奋力开凿。从山脚开到山顶,不浪费寸土块石,让它们都变成田地,长出粮食。在种植水稻的同时,客家人养殖鱼、鸭与水稻共生,田间轮作各类蔬菜、瓜果,蓄水林间、林下种养菌菇等农副产品。如上堡乡盛产茶叶、水果,丰州乡盛产雪莲果、茶叶、肉兔,思顺乡盛产油茶、特种水产等。多样化养殖不但带来额外的经济收入,还限制了病虫草害的发生。形成一个始于“有机”,继于“有机”,终于“有机”的循环生产模式。“森林—竹林—茶园—村庄—梯田—水流”,这是崇义客家梯田一个完整的山地农业生态体系,也是一种最大限度利用土地、山水、人力等资源条件的生态景观,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典范。客家人将修筑梯田与治山治水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水土资源利用与管理模式,并通过系统内多种耕作模式整合,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抵御自然灾害。59、江西南丰蜜橘栽培系统60、江西广昌莲作文化系统61、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GIAHS)茉莉花源于中亚细亚,茶源于中国,它们的结合是两千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福州茉莉花茶源于汉、成于宋、盛于清,是两千年来劳动人民利用花香和茶保健作用的产物。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在长达两千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逐渐完善,是古人利用环境、适应环境发展农业的典范,是农业的活化石。福州地处北纬25.5度的闽江入海口盆地,是茉莉花露地栽培的最北缘。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是古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江边沙洲种植茉莉花,在海拔-米的高山上发展茶叶生产,逐渐形成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茉莉花基地(湿地)—茶园(山地)的循环有机生态农业系统,既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又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生产效益。茉莉花茶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茶叶品种,由于历史上福州人严格保密工艺,窨制工艺在数百年间均未传到其他国家,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能窨制茉莉花茶。福州茉莉花茶采用春茶伏花原料,窨制工序包括茶坯处理、鲜花养护、茶花拌和→堆窨→通花→收堆→起花→烘焙→冷却→转窨或提花→匀堆装箱等数十道精细工序。目前,福州辖区的茉莉花种植面积达1.5万亩,辐射周边面积1.8万亩;茶叶面积13.5万亩,茉莉花茶产量1.5万吨。62、福建尤溪联合梯田(GIAHS)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东部的尤溪县联合镇。梯田通过山顶竹林截留、储存天然降水,再以溪流流入村庄和梯田,形成特有的“竹林-村庄-梯田-水流”山地农业体系。尤溪联合梯田开垦于唐开元年间,距今已有年的历史。它是联合镇世代农民用双手开创出来的古老而美丽的历史遗迹,成为中国历史上汉民族开凿时间最早的大型古梯田群之一,同时形成了伏虎岩庙会、拜牛神仪式等充满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春天,农民给田里灌水浸烂田泥;春耕时,小孩们下田摸田螺、捉泥鳅;到插秧时,农民种上田埂豆、放些鱼苗,鲤鱼能减少田中杂草生长和虫害的发生,田埂豆发达的根系能保护田埂;收获时,再放干田里的水,收鱼、收水稻、收黄豆。收获后,鸭子、山羊等被赶入田中,觅食遗撒的谷粒和新长出的杂草。动物粪便、作物桔梗和豆类的固氮功能,则使土壤肥力不断提升。梯田垂直落差多米,连延数十里,田在山中,群山环抱,土墙灰瓦的村落散落其间,一派与世无争的安然祥和。63、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64、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中南地区(12项)65、湖北赤壁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66、湖北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67、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GIAHS)位于中国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水车镇,共有8万多亩梯田,核心区有2万多亩。紫鹊界梯田成型已有年历史,起源于先秦、盛于宋明,是中国苗、瑶、侗、汉等多民族历代先民共同劳动结晶,是山地渔猎文化与稻作文化融化揉合的历史遗存,是古梅山地域突出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南方稻作文化与狩猎文化的巧妙融合成就了紫鹊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稻作文化遗存,这里民风淳朴,苗瑶风俗世代相传,梅山山歌独具韵味,妇孺皆知;梅山饮食、梅山武术等风格独特;紫鹊民居古色古香、颇有特色;草龙舞、傩面狮身舞等风俗表演更是原始神秘、别有风情。紫鹊界梯田依山就势而造,小如碟、大如盆、长如带、弯如月、形态各异、变化万千,宛如天上瑶池,人间仙境。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山歌、民歌、情歌广泛流于民间,龙狮舞、草龙舞风格独特,苗、瑶风俗依然如故。饮食文化亦脍炙人口:绿茶、腊肉、豆腐丸子、冻鱼、糍粑、甜酒、魔芋、笋干、蕨菜、薏米、天麻等久负盛名,可谓是“民风淳古,物阜蕃昌”。68、湖南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69、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70、湖南新田三味辣椒种植系统71、广东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72、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系统(GIAHS)位于广西桂北龙胜山区,分为平安壮寨梯田、龙脊梯田和金坑红瑶梯田三个部分。悠久的历史,良好的生态,丰富的种质资源,蔚为壮观的梯田景观和独特的壮、瑶民俗风情使龙脊梯田的自然生态与民族文化得到了高度的融合。龙胜梯田规模大,共有耕地27万亩,坡度15°以上约占80%,分布在海拔至米之间的龙胜各个乡镇中。亩以上的连片梯田有9处,龙脊片区连片梯田达亩。梯田落差大,层级多,层级最多达多级,连片梯田最大高差为多米。专家从考古学、历史学角度考证,龙胜所处的南岭山地距今年至1年前就出现了原始栽培粳稻,是世界人工栽培稻的发源地之一。秦汉时期,梯田耕作方式在龙胜已经形成。唐宋时期龙胜梯田得到大规模开发,明清时期基本达到现有规模。龙胜梯田距今至少有多年的历史,堪称世界梯田原乡。73、广西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74、广西恭城月柿栽培系统75、海南海口羊山荔枝种植系统76、海南琼中山兰稻作文化系统西南地区(15项)77、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78、四川美姑苦荞栽培系统79、四川名山蒙顶山茶文化系统80、四川苍溪雪梨栽培系统81、四川江油辛夷花传统栽培体系82、四川盐亭嫘祖蚕桑生产系统83、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GIAHS)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从江县。根据自然环境,形成了在水稻田中“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的农业生产方式。如今侗族是唯一全民没有放弃这一传统耕作方式和技术的民族。每年春天,谷雨季节的前后,侗乡人把秧苗插进了稻田,鱼苗也就跟着放了进去,等到鱼苗长到两三指,再把鸭苗放入稻田。稻田为鱼和鸭的生长提供了生存环境和丰富的饵料,鱼和鸭在觅食的过程中,不仅为稻田清除了虫害和杂草,大大减少了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而且鱼和鸭的来回游动搅动了土壤,无形中帮助稻田松了土,鱼和鸭的粪便又是水稻上好的有机肥,保养和育肥了地力。从空间上看,水上层的水稻、长瓣慈姑、矮慈姑等挺水植物为生活在其间的鱼、鸭提供了遮荫、栖息的场所;表水层的眼子菜、苹、槐叶萍、满江红等漂浮植物、浮叶植物靠挺水植物间的太阳辐射及水体的营养生长繁殖,从稻株中落下的昆虫是鱼和鸭的重要饵料来源;鱼主要在中水层活动;底水层聚集着河蚌、螺等底栖动物、细菌以及挺水植物的根茎和黑藻等沉水植物,一些螺、河蚌等可为鸭所捕食。从时间上看,侗乡人根据稻、鱼和鸭的生长特点和规律,选择适宜的时段使它们和谐共生。84、贵州花溪古茶树与茶文化系统85、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GIAHS)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州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4县境内,总面积达82万亩。据考证,延绵哀牢山脉的20多万亩的哈尼稻作梯田已有多年的耕种历史,养育着哈尼族等10个民族约万人口。哈尼梯田拥有独特的灌溉系统和奇异而古老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江河、梯田、村寨、森林为一体的良性原始农业生态循环系统。生态的相互作用也在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哈尼梯田,垂直落差1多米;层层梯田拾级而上,最高可达多级,田埂有五六米高。哈尼族创造发明了“木刻分水”和水沟冲肥,利用发达的沟渠网络将水源进行合理分配,同时为梯田提供充足肥料。哈尼人还构建了多套微循环再利用系统,稻草喂牛,牛粪晒干做燃料,燃料用完做肥料,肥料养育稻谷;哈尼人珍惜土地资源,房前屋后的空地用来种菜,路边的墙缝也会成为菜地。此外,屋旁沟箐凡是有水的地方就会用来养鱼,鱼在池塘下面,池塘上面养浮萍,浮萍喂猪,猪粪喂鱼;鱼长大后又被放回梯田,用以扑食害虫、肥沃土地。86、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GIAHS)云南省普洱市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拥有完整的古木兰化石和茶树的垂直演化系统。以普洱市为中心的澜沧江中下游少数民族的悠久种茶、制茶历史孕育了风格独异的民族茶道、茶艺、茶俗等内涵丰富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普洱市作为普洱茶的起源地之一,境内分布着40余处.8万亩野生茶树群落,有树龄年的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和古老的人工栽培千年万亩古茶园,还有距今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这些均是我国乃至世界茶树资源的重要宝库,被誉为“世界茶源”。这些野生茶树群落是茶叶原产地的活化石,是茶叶的种质资源库。87、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88、云南广南八宝稻作生态系统89、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90、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91、云南腾冲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历史讲坛老白

原创都是心血打造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zaixianzx.com/wzxms/82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