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分布
雄奇险峻的黄山孕育了灿烂的古徽州文明,钟灵毓秀的九华山流溢着池州大地的智慧之光,静卧在这两座名山之间的是碧波荡漾的太平湖。曾几何时,在这浩淼澄碧的太平湖下,一个古老的氏族村落沿着洙溪河和浦溪河繁衍生息,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绵亘四十余里人口近万的庞大宗族村落,它就是太平赫赫显耀的名门望族-----杜氏宗族。
太平杜氏原属陕西省万年县籍,从唐代开始迁至皖南石台县长林乡,宋朝绍兴年间迁至太平县谭家桥乡的箬岭,元朝至元年间迁至甘棠民主村富沿坑杜村街居住。元末明初,杜村街遭兵火焚毁,杜氏宗族财产被官府没收,杜氏宗族被迫开始了第三次大规模的迁徙。杜氏族人沿着浦溪河向下游扩展,至黄田渡越过西埠河,顺着洙溪河向西迁徙,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开荒种地,搭建屋舍,一直扩展到洙溪河上游,最终形成了墟烟相接人丁旺盛的“四十里杜村”。
“四十里杜村”主要分布在洙溪河狭长的河套地区和浦溪河下游的峡谷平地中。洙溪河发源于九华山余脉的岭上斜山,从永丰岭上至卓村水口为其上游,称青溪河,长约十多华里。水出村口希贤桥始称洙溪河,穿越阡陌纵横的洪田畈区,在崇山峻岭中蜿蜒曲折二十多华里,流入西埠河。洙溪河上游为南北走向,穿行在高山峡谷中,水流湍急,至岭下村时方在平坦的河套中缓缓流淌。洙溪河流过卓村村口青云山和九龙山对峙的峡谷后,水流猛然拐向,在中游平坦的洪田畈区徐徐东行。洙溪河中游一带河套地区为河流冲积的开阔平地,为太平三大畈区之一的“洪田畈”,田畴肥沃,物产丰富。洙溪河下游地势平坦开阔,河汊纵横,水流平稳,水面澄碧。河堤两岸,杨柳依依,古树参天。婆溪河发源于黄山,其上游和中游地势平坦开阔,下游穿行在十多公里长的高山峡谷中。杜姓村落主要分布在浦溪河下游地区。从密岩关至黄田渡,沿婆溪河谷北岸蜿蜒五六公里,山高林密,河谷幽深,至黄田渡时,婆溪河与舒溪河、秧溪河交汇,形成一大片开阔平坦的河谷湿地。
在浦溪河下游河谷和整个洙溪河沿岸,星罗棋布地分布着54个大大小小的杜姓村庄。在洙溪河上游居住的杜姓村落有万丈洪、东松岭、黄岑峰、上若村、货饶坦和卓村等6个。在中游田畈和山麓地区分布着20个杜姓村落:洪口、章冲、九凰坑、栗官宕、殿堪宕、上岸、上文楼、下文楼、前山、万家冲、田贩里、贤村、乌株冲、米冲、荡里、西山、三门垅、四正里、燕窝里、湾里。在下游河汊地区散布着8个杜姓村落:古竹桥、安仁坊、俭里、新屋里、绍思冲、高家坂、谢家冲、东溪。在浦溪河下游河谷以及洙溪河、秧溪河、舒溪河交汇处分布着20个杜姓村落:浮丘坦、汪王岭、金马坦、严家冲、石村河、金家坂、节下、山下、黄田畈、程家庄、芟公庄、仁村、唐家坦、摆下园、华家垅、明官庄、东洲园、鸡公山。在这54个杜姓村落中,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村庄主要有6个:卓村、贤村、西山、古竹桥、仁村、浮丘坦。
卓村,又名杜家村,位于洙溪河上游的河谷盆地中。四周崇山峻岭,山势绵延,中间是一块平坦的盆地,其型酷似一口汤锅。杜家村北面的斜山属九华山余脉,地势高峻,至岭下时似孔雀开屏分为两脉,一脉为杜家村东面的屏障—东山,一脉为杜家村西面的屏障—西山。两脉蜿蜒至杜家村村口时拢聚合翼,突起为高耸云天的黄城山。黄城山为卓村最高山,山势险峻挺拔,似一巨人昂首屹立于南面村口,拱卫庇佑着杜家村。发源于岭上斜山的青溪河和源出东松岭的小河水如两条青色的飘带蜿蜒盘曲地穿过村庄。村东和村南为大片平整田畈区,有良田数千亩。
贤村,位于文楼村高山脚下,与洪田村燕窝曹隔河相望。村庄南倚来龙山,北临洙溪河,村庄建于明朝天启年间,以杜姓为主,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人口曾达余人。一条青石古道从村中穿过,直插后山的琅岭,这是当时通往山外的一条主要古道。村东北面有一古井,古井旁立有两座牌坊,一座是节妇坊,一座为孝子坊。(此村现已淹没。)
西山,位于新华米冲岭头下,洙溪河呈s型从村庄南面由西向东流去。村后东南面的山谷中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而下,至村东的木桥头处流入洙溪河,西山村三面临水,一面靠山,环境清幽,景色宜人。明代洪武年间,杜国贤之孙杜宝生从民主富沿坑杜村街迁至西山居住,至清末发展成为有上百户的大村庄。村西和村南各有一座祠堂,一为国贤祠堂,一为大祠堂,于咸丰年间毁于战火。村后山有两条通往村外的青石古道,一条过米冲村翻大米岭至秧溪,一条越宕里村翻琅岭至文楼贤村。(此村现已淹没,整体移民)
古竹桥,位于西山村东面的洙溪河沿岸,村后有一形似鸡冠的鸡公山,上有杜村十景之一的鸡山洞。古竹桥又称永定桥,在村西水口处,为三孔青石平桥,桥面宽阔,桥下水流湍急,桥头处设有凉亭,亭边有关圣庙一座。过苦竹桥有一青石古道,穿越南面田畴后直上村对面山头的绍思岭,一座孝子牌坊巍然屹立在岭头的路中间。村庄东北和南面平坦开阔,阡陌纵横。河谷两岸,杨柳袅娜,古木森森。(此村现已淹没,整体移民。)
仁村,位于蒲溪河下游北岸的山脚下,与南面的华家垅村隔河相望。仁村北面是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南面和西面是河汊交错的低凹湿地。浦溪河、秧溪河、舒溪河和洙溪河等四条河流均在仁村西面的黄田畈处交汇,流入西埠河。在西埠河金钟潭处曾有一古渡口—黄田渡,有艄公摇船摆渡,供行人舟楫来往。(此村现已淹没,整体移民)
浮丘坦,位于浦溪河下游,从仁村后山翻鸬鹚岭古道即到浮丘。该村是当时上太平的仙源、甘棠等地前往下太平秧溪、广阳的必经之地。传说这里是浮丘公炼丹之处。浮丘公是上古的一部落首领,曾在此设台炼丹。村后现有一山高数十丈,形如锥,树若盖,山顶平坦处留存坛台痕迹。村东河谷处的蜜崖关为杜村十景之一,山石嶙峋,碧水萦回,堪为胜景。(此村现已淹没,移民后靠)
二、渊源支脉
1、名门后裔
据太平杜氏族谱记载,皖南太平杜氏源出陕西西安万年县,并与唐代末年两位杰出的诗人杜牧和杜荀鹤有着密切的关系。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宰相杜祐之孙。唐大和二年()进士及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召为团练巡官。后为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掌书记,居扬州,颇好游宴。大和九年(),入朝为监察御史,不久即分司东部。后历任宣州团练判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员外郎等职。会昌二年(),出为黄州刺史,迁池、睦二州刺史。大中二年(),入朝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出任湖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台县长林乡人。杜荀鹤早有诗名,却因无人举荐而遭“连败文场”惨境。直至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年),才以科场第八名登上进士第。由于时局混乱,及第后的杜荀鹤,无任何官职,又归隐九华。待唐朝灭亡、朱温禅位以后,杜荀鹤因得这位梁太祖赏识,辟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事。元裕元年(公元年),杜荀鹤在忧闷不得志中去世。。
杜荀鹤为杜牧出妾之子。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公元—年),按照唐朝刺史级以上官员配官妓的规定,杜牧配了程姓妓妾。后程氏怀孕,杜牧的妻子不允程氏留在身边,更不允许杜牧带往睦州。杜牧无奈,只好将程氏转嫁给本州石埭(今日石台县)长林乡绅士杜筠为妻。程氏生下一子,名荀鹤,即其后成为晚唐著名诗人、官翰林学士的杜荀鹤。正史上无文字记载,但历代池州府志、石台县志以及杜氏宗谱均有明确记述。此说杜荀鹤出生年(年)与杜牧的离任年()完全相吻合。
荀鹤公生四子:长子寅孙、次子开孙、三子道一、四子道二。荀鹤公次子开孙传五代至元安,元安公生二子:长子希显、次子希素。希素公就是后来迁居太平的杜玄素,太平杜氏一世祖。因此,从世谱渊源来说,杜牧和其子杜荀鹤实为太平杜氏族人的始祖。
2、开山鼻祖
杜玄素,名希素,字惟常,太平杜氏一世祖,太平后世杜姓族人均源出玄素公。这从太平杜姓宗族辈份排序诗中可以确证:“玄七世重魁已辰,寅祖彦克必邦文,应宗尚善芳以远,伯仲惟和德可荣,守正谦恭诚有志,安朝康国曰良臣,思昌一本传贻永,懋继纯熙景万龄”。
南宋绍兴十九年(公元年)十月,杜玄素生于池州石台县长林乡贡溪村,淳熙元年(公元年),25岁的玄素公举家迁徙到太平县谭家桥乡箬岭(今西文村)。淳熙十一年(公元年),玄素公回贡溪村处置老家田产,将老家所有田地和房屋交予妹夫彭海兴。玄素公经商有道,家资殷实,曾在箬岭建楼宇堂屋数百间,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户。玄素公重视教育,出资兴办学堂供族人子弟学习。晚年玄素公常于当地的文人雅士流连山水,吟咏诗赋。
杜氏自玄素公定居太平后,其子孙繁衍不息。玄素公生有六子,长子、三子、四子均迁往箬岭东边的旌德县,第五子迁居江北松江县,唯其次子杜慎和第六子杜七五留居箬岭。七五公传3代至其重孙魁三(杜时中)时,家中田产上千亩,每年收取税租三千七百石。
元至元年间(公元---年),元军南下攻宋,谭家桥箬岭遭兵火,杜氏家产悉数被焚毁。杜时中在战乱中举家迁徙到大山深处的民主富沿坑避难。杜时中乐善好施,沿河修筑石桥16个,建庵堂2所,广散钱财,捐赈逃难百姓。杜时中生有四子,为国贤、国贞、国美、国朝。其长子杜国贤,元大德辛丑二年()登进士,任兵科给事中兼中书省舍人,元至大辛亥年(年)任南安府知府,后擢升为广东肃政廉访司副使,至其花甲时辞官归隐,建私塾课子弟。至顺辛末年(年),丞相伯颜·跃里帖木儿领兵过太平,杜国贤以米数千石,牛数百头犒劳军士,并留丞相伯颜·跃里帖木儿宿其居所。元朝末年,群雄四起,天下大乱。元至正壬辰年(公元年),红巾军与元军激战太平,杜村街三百多间房屋全部被焚毁。
明洪武初年,杜氏宗族的所有田产被官府没收,杜姓子孙纷纷从处在大山深处河谷地带富沿坑杜村街向外村迁徙。明洪武已卯年,国贤之孙杜宝生迁至米冲岭头下的西山村。国美之孙杜有庆、杜宁庆和杜庸庆兄弟三人凿石开道迁居凿村(卓村)。国朝之孙杜关秀、杜玄秀和杜龙秀兄弟三人迁居岭下上若村和岭上官屋基。
3、卓村杜氏
卓村杜氏始祖为杜有庆、杜宁庆和杜庸庆兄弟三人。杜有庆,字伯谦,信翁长子。杜宁庆,字伯衡,信翁次子。杜庸庆,字伯珉,信翁三子。兄弟三人世居民主富沿坑,家有田产六百二十七顷又三十六亩,每年交纳官租一千五百石。明洪武初年,杜宁庆任粮长,帮助官府催征、经收与解运田赋,并协同南京十三府七十三家建造风阳豪州粮库,竣工后圣上赐宴,杜宁庆因事回家未赴宴,皇上大怒将其家族田产全部抄没。
明洪武已卯年间(公元年),杜宁庆同其兄有庆、弟庸庆一起迁往泾阳乡殿头庄。殿头庄,即今卓村,原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芜沙滩,系青溪河和小河阁两水交汇处。杜有庆、杜宁庆和杜庸庆兄弟三人迁至殿头庄后,因村庄四周大山阻隔,无路可循,遂沿青云山下的洙溪河河谷一带(今希贤桥至洪口一段峡谷),开山劈石,架桥筑路,历经千辛万苦,始凿开与外界的通道,并将殿头庄更名为凿村。
杜有庆、杜宁庆和杜庸庆兄弟三人子孙繁衍兴旺。杜有庆生二子,长子杜延寿迁居岭上斜山冲。杜宁庆生九子,次子继祖子孙分迁至洪口贩、将军殿、堪湾里、古竹桥、高家贩、鸡公山、安仁坊、石村里、黄田贩、浮丘坦。四子进祖子孙分迁上村、货饶坦、万丈洪、黄岑峰、章冲、上文楼、仁村。六子寿祖迁居黄岑峰。七子住生子孙分迁仁村、程家庄、明官庄。八子顺安迁居东松岭。九子宋安子孙分迁贤村、安仁坊、摆下园、华家垅、石村里。杜庸庆生四子,次子驿祖迁绍思冲、西山下,三子朝祖子孙分迁章冲及宣城贵池,四子和祖迁居青阳。
从南宋末年(公元年)玄素公从石台长林乡迁居太平,至今已八百余年,太平杜氏子孙历经30多代的繁衍、迁徙,最终形成了以卓村为中心,上至富沿坑、汪王岭、浮丘坦、仁村,下至苦竹溪、西山下、贤村、上若村、万丈洪,墟烟相接人丁兴旺的“四十里杜村”,成为太平以至皖南的名门望族。
三、文化底蕴
1、崇儒重教、文风昌盛
太平杜氏族人,推崇儒家学说,重视文化教育。太平杜氏一世祖玄素公,曾在箬岭大力兴办学堂,延请名贤逸士课教族中子弟。玄素公之重孙杜时中迁居民主富沿坑后,建盘所楼和亭台楼榭,广招天下名儒,吟咏研习诗词曲赋,文化氛围尤其浓厚,族中子弟大有裨益。其子杜国贤勤奋好学,荣登元朝科举进士及第。杜有庆兄弟三人迁至凿村后,其后世子孙在村南九龙山下建学舍书屋,大兴讲学之风。族中弟子师从儒学之士,研读四书五经,求取科举功名。
明朝万历年间,阳明理学盛行。举人杜质对阳明理学推崇备至,在九龙山下建明道堂,并数次邀请阳明学派的大儒王龙溪先生来明道堂讲学。明万历丁丑年(公元年)夏,适逢王龙溪先生赴水西宣歙之会,杜质偕同二十多位学者赴水西拜见王龙溪先生,恭请其为杜村九龙会讲学。龙溪先生欣然携弟子贡玄略、周顺之、吴崇本和王汝舟赴会。时日,村中士农商贾、儒学子弟三百多人蜂拥而至,咸于听会。九龙山下,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明道堂中,熙熙攘攘,肃然引首。三日之会,讲者喧喧,听者寂寂。六经之义,师门之宗,与会学者恍然顿悟。
明清时期,私熟遍布杜村,规模较大的有玉霏堂、联元堂、同升堂、启元堂和振文堂,族中富裕大户延请名儒至塾中,以四书五经课训子弟。为激励后辈子孙求学上进,族中贤达集资在村东龟山建文昌阁。阁为双层叠檐式楼宇,矗立在希贤桥头的龟山脊背山。阁中神座内置朱衣魁星(文曲星),座前设香炉一鼎,两旁各悬钟鼓一座,早晚由侍奉香火者击鼓撞钟一次。阁北侧建有数栋书舍屋宇,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日,各私塾中的学子齐集于此研读经书。每年二月初,择吉日,族中贤达学者齐集文昌阁,击鼓撞钟,焚香祭拜。
晨钟暮鼓,青灯烛火,一批批苦读之士,从九龙山下的明道堂,从文昌阁旁书舍屋宇中走出来,踏着希贤桥光滑的青石板路,走向科举功名的殿堂。几百年来,从四十里杜村的大山中走出了一大批文人学士和鸿学经儒。据家谱记载,太平杜姓族人考中进士1人,考取贡生和举人的共有八十二人,其中贡生六十一人,举人二十一人。
一些鸿学经儒潜心研究四书五经,一批文人雅士吟咏诗赋,撰写了大量的诗词经义,现有著作存世者达二十多部。其中释经明义著作有13部:杜质的《明儒经翼》、杜应成的《四书窃揆》和《周易窃揆》、杜向荣的《四书翼伟》、杜炳的《四书图考〉》《四书集义》《五经集义》《学庸章图》、杜秉衡的《四书辩疑》《书经辩疑》《诗经辩疑》、杜启泰的《小学释义》、杜祠恩的《四书汇解》;诗词散文有11部:杜翰英的《浣花草堂遗稿》、杜炳的《骊珠百集》《云窗鄙事》《诗韵编珠》、杜超的《丁园诗集》、杜启丰《志道斋诗稿》、杜翼儒《东山文稿》、杜远隽《退斋文稿》、杜梦瑚的《日影图》、杜梦元的《半亩山庄诗稿》、杜翼儒的《剩余诗稿》、杜秉衡的《化才书屋文稿》、杜维的《香圃诗钞》等。
2、推忠扬孝、节义千古
“忠孝节义”是太平杜氏族人恪守的伦理道德和为人处事准则,“明臣道、孝父母”乃杜氏家训首推要旨。那寄托着浓厚忠君思想的关王殿,那宣扬孝悌贞节的牌坊,那推崇行善积德的庵堂寺庙,曾遍布“四十里杜村”的崇山峻岭之中。几百年来,在顶礼膜拜的朝奉中,在耳濡目染的熏染中,杜氏族人涌现了一大批忠臣、孝子、节妇和仁义之士。
板荡忠臣
“出仕者当尽人臣之道”,杜氏为官者大多清廉守洁,勤政爱民,对朝廷竭尽忠诚。尤其在时事动乱朝代更替的年代,杜氏出仕者表现出的耿耿忠心日月可鉴,天地可泣。
杜信牧,又名祖庆,元延佑已卯年(公元年)三月生,元朝广东肃政廉访司副使杜国贤之子,元尚书汪泽民之婿。元朝末年,群雄四起,天下大乱,民无所依,家境富裕的杜信牧广散资财赈济灾民。为了保境安民,杜信牧自号“安土主薄”,招募三千乡勇,守土一方。元至正壬辰年(公元年),红巾军进犯太平,杜信牧率三千乡勇与红巾军在龙门峻岭展开激战。杜信牧身先士卒,骁勇杀敌,不幸殉职。元尚书汪泽民奏报朝庭赐葬,以忠烈入太平县志。
杜应芳,字通伯,族谱称其“尚躬行,喜施济”。明朝末年在南京古林寺布禅施教,听者甚众,善庆堂常常座无虚席。明朝督镇史杜宏玮爱其才,破格提拔并授其为池河守备。后辞官归隐,在节下村崛屏山建普香禅院。清顺治丙申年(公元年)正月,清兵南下,杜应芳不愿称臣归顺,自缢殉节,特赠为“骠骑将军”。
杜时升,字慎旃,号挹溪,江苏候补县丞。族谱称其“孝友好义,夙娴韬略”。清朝咸丰年间,古隆贤率领的太平军一部在皖南太平、石台、泾县境内大肆烧杀抢夺,攻城掠地。杜时升与同县举人王祥储、族叔杜作舟联络泾太27姓团练,协助清军攻克石台县城广阳。时京堂张文毅公率师屯住新安江,杜时升招募泾县太平义勇五百人,号称“果毅军”,投奔张文毅。杜时升作战勇猛,屡创功勋,被授予六品官衔。咸丰已卯年(公元年)十二月,杜时升率果毅军攻打金柱关,杜时升冲锋陷阵,厮杀中不幸身亡。朝庭赐恤,入忠义祠祭祀,其后代世袭云骑尉。值得一书的是,在与太平军激战中,杜姓阵亡的将士共有二百六十四人。
杜作舟,字巨川,少时读书勤奋,志向远大。清咸丰癸丑年(公元年),太平军攻占皖南太平、石台、泾县等县城。杜作舟将家中财产悉数捐出,招募乡勇,创办地方团练。杜作舟两次联合泾太27姓团练,协助清军收复石台县城。在太平军辗转皖南的八年间,杜作舟率地方团练在琉璃岭、古竹桥一带多次伏击重创太平军,保卫地方百姓不受侵扰。浙江巡抚以战功授杜作舟为南防局协守,加知州衔,赏戴蓝翎。清同治甲子年(公元年),太平军覆灭,杜作舟受清朝廷委托在地方办理劝农局,将牛和谷物种子发给农民耕作。杜作舟任劳任怨,勤勉有加,深受朝廷器重。晚年杜作舟在卓村建私塾振文堂,课训族中子弟。
杜冠英,字芝生,好徵三。少有胆识,勤奋苦学。清咸丰年间,英法联军入侵,杜冠英放弃科举学业,随乡人苏式敬前往浙江投军从戎,因督办军饷和天津海运有功,保授知府衔。光绪丁丑年,任浙江玉环县同知,卓有政绩。同年,受浙江巡抚扬昌浚委任,至镇海协办海防事务。光绪已酉年,法军进犯镇海,杜冠英率军督战,誓与镇海共存亡。激战数日,摧毁法军舰艇二艘,击退法军的多次进攻,取得了镇海保卫战的胜利。清廷御赐杜冠英“奋勇可嘉”匾额,叙功加三品衔,擢升候补道员,赏戴花翎。
恪尽孝道
“父母之恩昊天罔极,为子者当以得亲顺亲者为先。”在恪尽孝道的衮衮杜氏子孙中,最突出的当属贤村的杜克容和古竹桥的杜文瑞。两位孝子侍父母至亲至孝,均奉旨在村庄路口各立孝子坊一座。
杜克容,五岁丧父,和母亲陈氏相依为命。克容侍母极孝,其母72岁时病危,克容刀割自己左腿股肉调药喂母,母病痊愈。三年后,母亲陈氏去世,克容伤心欲绝,在母墓旁搭草篷,为母守孝三年。道光十年,安徽巡抚邓廷桢和两江总督蒋攸恬将克容恪尽孝道事合奏朝庭,朝庭谕旨在克容居住的贤村建孝子牌坊一座。
杜文瑞,字吉之,性情温和,敦厚纯朴,事亲至孝。父病三年,卧床不起,文瑞昼夜侍奉。父殁,文瑞在墓旁建草庐,为父守孝三年。道光二十八年,礼部尚书祝庆、总督耆英、巡抚王植先后上书,奉旨在古竹桥村后的绍思岭建孝子坊一座。
在杜氏子孙中,象文瑞和克容这样侍奉父母至亲至孝者还有很多,如杜文锦“父病侍汤药,数月衣不去”,杜芳盛“父去世哀毁,如礼事继母,抚幼弟倍加诚谨”。有趣的是,杜氏族谱记载的这些孝子事例中均有两点共同之处:割股疗亲和守孝三年。割股疗亲,其孝心和勇气可嘉,其实毫无科学道理;守孝三年,在荒郊野外的草庐中孤独寂寞地陪伴父母的坟茔,在现在看来也无必要。可要做到这两点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的。
节妇烈女
封建伦理道德中最摧残人性的就是提倡女性的贞节,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部杜氏族谱,满纸渗透了贞节女性的血和泪。年轻丈夫去世,妻子守志不嫁者比比皆是;女子为兵匪虏掠,自杀殉节者触目惊心。
杜克容之母年轻守寡,守节五十余载,钦赐节妇牌坊一座。杜尚遗之妻曹氏,二十岁结婚,不满两个月,其夫病故。抚养遗腹子,守节六十年。杜和仁妻王氏,年十九夫亡故,守节不嫁,靠纺纱织布赡养公婆和遗孤,卒年八十二岁。杜以玢未婚妻孙氏,年十五岁时杜以玢在秧溪河溺水身亡,孙氏听说后悲痛欲绝,三次上吊自杀均被救起。其父想让其另嫁,孙氏以绝食来反抗。孙氏终身未嫁,享年八十六岁,守节六十九年。
清咸丰八年(公元年),太平军攻克岭下泥田岭,从岭下村沿河向南一路烧杀抢掠,卓村河东房屋全部焚毁,村中妇女死节者甚多。杜金台妻盛氏抱幼子避乱,遭遇太平军。因其貌俊美,太平军欲掳其为妻室,盛氏坚决不从。后见其夫也被掳,盛氏对太平军说:“如放了我的丈夫和小孩,我就顺从你。”太平军答应了盛氏。盛氏随军行,路过绍思岭时投塘而死。杜伯保妻宁氏,年青守寡,家境贫困,艰难中抚养幼子和小姑。咸丰八年,宁氏避乱山中,被太平军掳获,到卓村村口希贤桥时,宁氏骗说桥下石缝中有藏银,带太平军去桥下取银时,宁氏投河触石而死。
急公好义
杜氏宗族中,热心公益的贤达者很多,他们怜穷恤弱,急公好义,常常捐资修桥补路,襄助贫困乡民,调停邻里诉讼纠纷。
杜惟贤,字乔山,为人仁慈。道光三年,岁饥荒,米价飙涨,惟贤从外地调米平价卖给族人。曾捐资兴建义兴桥和黄田渡,在斜山岭头建茶亭一座,设茶水和灯火,方便来往行人。族中婚丧嫁娶,有家贫无力者,惟贤有求必应,慷慨相助。泾县潘文慎少时家贫,惟贤经常周济照顾,资助其读书,潘文慎后来官至漕运总督。
杜景祁,字介卿,为人廉洁,少言笑。道光戊申年任广德州训导,常以高风亮节教诲诸生。咸丰末年,景祁辞官归隐。大乱初平,家乡满目苍夷。景祁广募资金,重修香火堂、关圣庙和文昌阁。族中有争执诉讼者,均请景祁决断裁定。
杜大宝,字礼斋,号象山,其母八十岁时,同其弟大猷大受在卓村水口建广庆庵,每年捐租三十余担供居住僧人饮食。乾隆五十五年,杜村灾荒饥谨,瘟疫流行。杜大宝煮粥施药赈济灾民,见有卖儿鬻女者,出金赠与,遣送回家。乡人感恩戴德称颂赞誉大宝者甚多。
3、修身治国、名人辈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元代至今的八百余年间,太平杜氏为官者众多,官至七品以上者达一百余人。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南宋吏部尚书杜道一、杭州太守杜正卿,元朝广东肃政廉访司副使杜国贤,明朝南京浦口池河守备杜应芳,清朝浙江玉环县同知民族英雄杜冠英: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太平杜氏为官者,大多清廉守洁,勤政爱民。杜启丰,字晴川,清道光六年任甘肃合水知县。勤于政事,曾建书院周济天下贫困书生。有外地皮货商被当地地痞掠抢,杜启丰将财物如数追还,皮货商重金酬谢,杜启丰谢绝说:“为客商追还财物是本知县份内之事,何况合水县出产皮革,如果因此事使外地皮商不敢前来,我县百姓的生活就要受影响了。我应该向你表示歉意和感谢呢。”合水县当地有一习俗,小孩不穿裤子,夭亡不葬,杜启丰作歌谣劝导百姓改变陋俗。杜应和,字礼卿,号节吾,河南新郑县主薄,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适逢饥荒,应和与县令商议开仓放粮,县令不敢擅作主张,应和慷慨陈词:“饥荒急迫,先放粮与民,再上奏朝廷。如上怪罪,我一个人承担责任。”因放赈及时,救活了许多饥民。
四、风景名胜
四十里杜村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景色幽美。发源于九华山余脉的洙溪河和发源于黄山的浦溪河,如两条白色飘带缭绕回旋在四十里杜村广袤的沃土上,滋润哺育着两岸生生不息的生灵。
绵延四十里的河床或宽或窄,水流或急或缓,河道弯曲处碧水萦回,凝为深潭;河谷狭窄地水流湍急,溅若雪花。滔滔白沙堆涌处,飞鸿走禽啄泥爪,嶙峋怪石水流中,游鱼戏虾逐清波。河谷两岸或夹山对峙,或平畴沃土。峡谷幽深处,柳岸花明开。
四十里杜村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山峦连绵起伏,山势巍峨险峻。淙淙溪水飞山涧,绵绵白云缭翠峰。山中四时之景变幻无穷,春日山花浪漫,夏天绿树浓荫,秋日云雾缭绕,冬天白雪皑皑。庵堂寺庙匿无影,九龙晚钟音不绝,文人雅士觅芳踪,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十里杜村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点缀其中的胜景举不胜数,而其中最为煌煌者,当数“杜村十景”。
丹台晴烟:俗称“炼丹台”,位于浮丘坦村后山,相传此处为浮丘公设坛炼丹处。山高数十丈,形如锥,树若盖,山顶平坦处现留存坛台痕迹。举人杜翰英有诗云:“漠漠浮烟散绿无,浮丘此处起丹炉。青笼竹外浓于染,翠晕林梢淡欲无。七返尚疑添火侯,九仙何处问云衢。驻颜空羡流霞饮,不及花前酒一壶。”
碧潭夜月:俗称“钓月矶”,位于卓村村外四里处望月岭下。山下水流回旋处有一深潭,三五月明之夜,皓月当空,碧水倒影,月色如轻沙笼水,水气似云雾蒸腾。峡谷幽深,柔风习习,沐月色弄青影,心旷神怡。举人杜翰英有诗“待月东皋月正圆,深深潭影碧如天。澄空夜气遥凝雪,潋滟波心欲化烟。凿石村边明镜合,积贤桥畔浦珠旋。化城色相都无著,一派清虚印万川。”
仙桥春波:俗称“仙人桥”,位于安仁坊,相传此桥为仙人鞭石所造。其时鸡鸣天晓,仙人飘忽而去,未及峻工,两桥孔一石洞成,另一石洞只有半圆。桥下水流奔涌,深不可测。杜树荣有诗云“百尺长虹半驾,中宵鸡唱误程期,仙如鞭石谁能阻,桥若成功反不奇。委巷从来传旧说,名山几度索旧诗,宛溪符节何年合,珍重瑶章自牧贻。
金沙夕照:俗称“金沙墩”,位于岭上万丈洪,相传杜必庵隐居终南山,其子杜邦典寻找未果,所带川资用尽。一日忽遇一老人,送其金条一根,并嘱其回家。杜邦典刚到村口,袋中金条化为沙砾,遂将沙砾倒在村口成沙墩。举人杜翰英有诗云“黄金已尽客初回,沙砾如金见此堆,避世仙翁天上去,求亲孝子日边来,一囊宝气浮云起,万点寒光夕照开,试向墩前歌陟岵,莪蒿满眼共低徊。”
朱砂醴泉:俗称“金沙井”,位于西山下,井中沙石呈朱红色,其水清冽甘醇有余香,饮之能避瘟疫。杜光裕有诗云“清泉涌出带兰熏,波漾丹沙织彩纹。滴处明珠遗赤水,望中蜀锦绚红云。漫劳采药方增寿,不待飞花自有文。始信杜诗能已疟,琼瓯闲品齿牙芬。”
琼仙古井:俗称“琼仙井”位于石村河,其上有一烟子亭。唐时杜荀鹤和宋代黄庭坚均有文章记之。后井荒废塌汜,时常发出怪光。明正德元年,枯井忽然开裂,有泉水奔涌而出,散发奇异香味。这一年大旱,当地百姓挖掘修缮,从井中掏出一块方石,上刻有荀鹤公当年记叙此井的文章。杜鹤皋有诗云:“幽光阐发讵终烟,碑迹分明记后先。韬晦久同藏椟玉,晶莹不改在山泉。汉朝名氏三千载,唐代人文二百年。始信井神如美女,琼浆徐咽上池仙。”
密崖天关:俗名“密崖关”,位于浮丘坦东边的铁甲岭下(现密岩关大桥处)。上依绝壁,下临深渊;两山对峙,河谷幽深;山石嶙峋,地势险峻;关隘阻塞,道路崎岖。原古道石径道边有一石,状若蛤蛎,口中衔一鱼而露其尾,现已不见其踪影。杜珩有诗云;“雄关拱卫白云村,形势天然野卉繁。榷水不征鱼蛤利,踞崖但守蜜蜂吞,风雷响应呼山口,日月光辉壮石门。莫遣落花随水去,恐招鱼夫入桃源。”
鸡峰仙洞:俗名“鸡山洞”。位于古竹桥,后山东石峰,高耸挺拔,状若雄鸡鸡冠。其下有一石灰岩溶洞,为仙人洞。举人杜翰英有诗云“鸡峰山石气何雄,多少仙人至洞中,利口不啼残月白,高冠偏借晓曦红,瑶台含雾奇峰隔,石室藏云曲径通。欲访九真鸾鹤远,碧萝烟雨望玲珑。”
九龙晚钟:俗名“九龙岩”。位于卓村水口九龙山下。相传汉朝永平九年,九龙山下涌出九股泉水,后只剩下二股,村人在其上建有九龙庵。明朝时乡贤杜质(了斋公)在庵旁建明道堂,延请钱绪山王龙溪两位先生在此讲学。举人杜翰英有诗云:“群山东注碧云重,人学天泉返九龙,入室他年称大叩,问津此日听疏钟。一村桑柘烟初静,十里城南迳乍逢。断续有时还应响,黄昏隐隐隔林舂。”
群羊遗迹:俗称“群羊石”,位于卓村水口九龙山下青溪河边(曹防坑对面)。河床斜坡上怪石嶙峋,青草蔓丛中群羊卧眠。每当雨后初霁,和风习习,青草摇曳,远望白石,酷似一大群在山坡上吃草的绵羊。尤其在月圆之夜,皎洁的月光映照下,白石或卧或立,或蹲或伏,其形特肖。举人杜翰英有诗云:“撒网溪边白石冈,零星触目见琳琅,萋萋芳草云埋迳,漠漠轻烟玉作行。没羽几人称射虎,逸群无意叱成羊。高歌灿烂南山矸,扣角声中夜正长。”
本文系唐朝诗人杜牧后裔,太平永丰杜氏宗亲杜德玉先生所著,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近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在各级各地报刊发表作品40余万字。年出版散文集《登高望太平》,获黄山区政府第二届文学艺术奖;年出版散文集《小河淙淙》;近期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小桥流水人家》。
对杜家村的历史、景观、典故、文化等进行了全面的、充分的、详细的研究,并形成了大量的文字描述,贡献巨大!
文字和图片均为:唐朝诗人杜牧后裔杜德良先生原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