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出版社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我国人民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国摄影出版社近期出版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影像志》,则是以影像的方式致敬农业文化遗产。该书汇编原农业部发布的第一、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共39项,接下来将要介绍的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便是其中之一。
当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栽培稻遗址——仙人洞前平原。(李鹏春摄)
水稻是中国人生活中一种举足轻重的存在。为了种植水稻,人们不断与自然环境做斗争,在山地上修筑梯田、在平原上挖凿水利工程……上溯到神农时代,稻被列为“五谷”之一;大禹为种植水稻而治理“九河”;《管子·地员》中记录了10个水稻品种,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对水稻品种进行文字记录的国家,而这一切,都要从对野生稻的人工驯化说起。我国的野生稻生长在南方平原地区的池塘、沼泽等海拔米以下的湿地中。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先民们,在采集野生稻谷为食时发现,自然落谷能够萌发水稻生长。于是,中国人开始了对野生稻的人工栽培。在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被发掘之前,人们认为距今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是世界人工栽培水稻的发源地。年经中美联合农业考古发掘,认定万年为当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栽培稻遗址,由此将世界稻作起源由年前推移到年前。当原始先民在仙人洞种下第一株水稻时,便注定了万年会在人类稻作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即以贡米栽培为特色,并经历“野生稻——人工栽培野生稻——栽培稻”的水稻驯化过程的稻作文化系统。江西万年县吊桶环遗址(吴青华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吴青华摄)今天的仙人洞内景,里面有原始居民生活场景的雕塑。(李鹏春摄)
江西万年县位于鄱阳湖东南岸,是典型的南方稻作区。亚热带季风气候令万年降水丰沛、热量充足。从有文字记载开始,水稻就是万年农业的主要栽培作物。万年县辖的裴梅镇,山高垅深,泉流密布,水土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为水稻提供了独特的生长环境。这里的水稻品种极接近野生稻,是原始的栽培稻品种,具有抗病虫、抗逆境及不可移植性。其稻米体长粒大,品质上乘,明代时便作为贡米,被指定“代代耕作,岁岁纳贡”。这也使万年获得“贡米之乡”的称号。万年贡谷长长的谷芒。(吴青华摄)
当地农民在拔秧苗。(吴青华摄)
传统牛耕。(吴青华摄)
稻作给万年留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在万年县,“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等根据节气总结的农事物候经验一直被遵守着;“敬老有福,敬土有谷”“开秧门”“祭谷王”依旧是从事稻作劳动的农民们心中的信仰;做米糖、酿米酒的手艺在万年人的手中代代传承。万年人种植水稻已不再单纯为了果腹,更成了一种文化信仰和农耕精神的传承纽带。贡米产地。(吴青华摄)
如今,万年很多地方还保留着“敬老有福,敬土有谷”“开秧门”“祭谷王”等农耕信仰,这些信仰在维系农耕社会秩序、净化人们心灵、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之相关发展出很多民间艺术,如民歌、灯彩、戏剧、手工艺等,其中太平跳脚龙灯,又名“矮脚龙灯”,已有多年历史。(吴青华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