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于西周。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陕西始见于史。
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歧山以西之地”,建秦国。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陕西省辖区共设10个地级市;24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80个县。
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陕西辖区及车牌字母代码:西安市-A西咸新区-U铜川市-B宝鸡市-C咸阳市-D渭南市-E汉中市-F安康市-G商洛市-H延安市-J榆林市-K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V
西安市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新城区新城广场为于市中心偏北。原为唐长安皇城东北隅,宋为京兆府城东北隅。元为中央驻地方监察机构台察院,明改建为秦王府。明末为李自成的顺王府。清出改为八旗校场。年庆祝西安解围改称红城。年南部辟为广场,延续至今。
碑林区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年),原为保存唐开元年间镌刻的《十三经》、《石台孝经》而建,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清始称“碑林”。
莲湖区名称由来明代秦王朱爽引通济渠水在唐宫城承天门遗址建湖植莲,开为荷苑,后称莲湖,莲湖区因此而得名。
灞桥区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了桥,故称“灞桥”。
未央区未央区的未央是取义宫殿的意思,西汉王朝的创始人将自己的统治中心以“未央”命名,其用意是和秦始皇将自己称“始皇帝”,以便“传之万世”的愿望相一致的。“未央”区名就是来自汉未央宫遗址,意为“繁荣兴盛,不尽不衰”。
雁塔区周成王八年(前年)灭唐(今山西省翼城县西北),徙其民于杜(今雁塔区杜城村一带),置杜伯国。秦武公十一年(周庄王十年,前年)“初县杜”,汉沿秦制。元康元年(前65年)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改杜县为杜陵县,县治在今雁塔区三兆村西北。新天凤二年(15年)改杜陵县为饶安县,更始元年(23年)复名杜陵县,魏黄初元年(年),又改名杜县。晋太康元年(年)更名杜城县,北魏神四年(年)复改为杜县。北周明帝二年(年)分长安东部置万年县,建德二年(年)撤杜县并入长安、万年县。
隋开皇三年(年),改万年县为大兴甚,以朱雀大街为中轴西属长安县东属大兴县,唐武德元年(年)大兴县复名万年县。乾封元年(年)分长安县东南部置乾封县,县廨设怀真坊(今雁塔区吉祥村北),武周长安三年(年)撤销,并入长安县。
北宋宣和七年(年)更万年县为樊川县,金大定二十一年(年),改樊川县为咸宁县。元、明、清时期,雁塔区境两县分治无重大变更。民国2年(年)废咸宁县,民国34年(年)11月西安市撤镇设区,按照序列,今雁塔区境命名为第九区。年12月21日,根据西安市人民政府通知撤销西安市第九区建制,设西安市雁塔区。
阎良区秦献公十一年(前年),设立栎阳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撤销栎阳县。蒙古至元四年(年),今阎良区辖地随栎阳县并入临潼县。此后,历经元、明、清、民国时期,到建国后至年8月建区前,今阎良区辖地均属临潼县。年11月2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阎良区改名为东红区。年4月24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东红区复名阎良区。
临潼区临潼历史渊源深厚,历经周、秦、汉、唐,一直为京畿之地。因城东有临河,西有潼河,故名临潼。《临潼县志》说:“祥符改名,以临、潼二水环县左右故名临潼”。 战国时,秦在渭河北就建都栎阳,秦孝公时,置栎阳为县,因渭河以北地区土地平坦、面积广,盛产粮食,自秦汉到隋唐,始终保持了县的建制。除古栎阳外,还有万年(今栎阳镇)鄣县(今交口镇)平陵、粟邑(今康桥粟邑)等县。渭河以南在周代为骊戎国。并有戏邑、芷阳之设。公元前年(秦始皇嬴政时)设郦邑。公元前年(汉高祖时),改郦邑为新丰(县城地址在今新丰)。公元年(武则天垂拱二年)改为庆山县,公元年(武则天天授二年)置鸿州并鸿门县于零口。公元年(唐中宗神龙三年)废庆山县复为新丰县。公元年(天宝三年)设会昌县(今城区所在地)。公元年(天宝七年)把新丰并入会昌,改名为昭应县。公元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以临河(石瓮寺沟水)绕城东而过,潼河(温泉水)绕城西而走,随取名临潼。公元年(元世祖至元四年)降栎阳县为镇,归属临潼县。至此临潼渭河南北始为一县,其辖区约相当于今日的规模。明清之时,临潼归西安府治辖。民国时属咸阳行政督察区。 年临潼解放,为渭南地区管辖。年改为省辖。年划归西安市,年复归渭南地区,年10月划归西安市管辖。 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57号):撤销临潼县,设立西安市临潼区。
长安区西安的旧称,古代中国鼎盛时期(强汉、盛唐)的都城,意为“长治久安”。长安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世界四大古都”。自西汉高祖五年置县,已0多年,曾为周、秦、汉、唐等十三朝京畿之地。年9月撤县设区,成为西安城市新区。
西咸新区西咸新区是在年1月6日,国务院发布国函〔〕2号文件,正式批复陕西设立西咸新区。至此,西咸新区正式成为国家级新区,是中国的第七个国家级新区。
西咸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建成区之间,区域范围涉及西安、咸阳两市所辖7县(区)2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规划控制面积平方公里。
西咸新区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教育科技人才汇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具备加快发展地条件和实力。
年5月,陕西西咸新区成为国务院首批双创“区域示范基地”。
年5月16日,记者从西咸新区获悉,近日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西咸新区、济南市、武汉城市圈、苏州工业园区等12个城市、区域,被列为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地区。
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年10月18日,西咸新区与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蓝田县秦献公6年(公元前年)设蓝田县,因县东南有蓝天山而得名,因产美玉,上等玉为球,次等玉为蓝,“玉种蓝田”之说。
周至县原名盩厔县,峰廻为盩,水曲为厔,根据其地貌、地形特点命名为盩厔,汉武帝设盩厔县,盩厔生辟字,并切专用,年改为周至县。
户县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为夏之有扈氏国,这是户县地区建置最早的方国,也是“户县”地名的由来。商时为崇国,周作丰京,春秋为扈国,秦代改“扈”为“鄠”,西汉设置“县”,历代延续,距今已有0多年的历史。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将“鄠县”改为“户县”,今属西安市郊县。
高陵县高陵县始建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年),境内有奉正塬,塬体高隆,称塬为陵,故名高陵。西汉平帝元始四年,王莽改名千春,东汉初复名高陵,曹魏皇初元年(公元年)又改名高陆,隋大业二年(公元年)复沿用高陵原名至今。
铜川市铜川前秦符坚永兴元年(公元年)设铜官护军,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年)设立铜官县,因县境内有铜官川而得名。北周改为同官县。后因军事上“同官”与“潼关”混淆,年,民国政府改同官为铜川县,年改为铜川市。铜川有4个区,一个县(分别是王益区、耀州区、印台区、新区)和宜君县。
王益区相传隋唐年间有位益王在此隐居,益王为人坦诚,与相邻和睦相处,遇到灾荒年间,也能慷慨解囊,赈灾就民,后益王去世,百姓为纪念益王,重修兴元寺,村名改为“益王”村但恐朝廷降罪,故将“益王”二字颠倒,称之为王益,王益地名由此的来。年5月4日经省政府批准报经国务院同意“铜川市城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铜川市城区更名为王益区( 安康人喜欢称安康为金州,原因有二:其一,安康盛产黄金,安康月河沙金的产最居全国之首。唐时,安康每年都要向朝廷贡金。其二,安康盛产丹漆。基于此,从西魏开始,政府在此设“金州”,可谓名副其实。
安康市下辖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共1区9县。
汉滨区秦设西城县,因当地产金,西魏改金州,明为兴安州,清为兴安府,府城设县,取“安宁康泰”之意,名安康县。年6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安康地区和县级安康市,设立地级安康市,安康市设立汉滨区,以原县级安康市的行政区域为汉滨区的行政区域。
汉阴县秦时为西城县地,汉始置安阳县(县址在今上七镇鳌头山下的阮家坝)。晋改安康县。唐至德二年(公元年)改称汉阴(县城位于汉水南岸的社溪,今石泉县与汉阴县紧邻的石泉嘴,因水之南为阴,故名汉阴)。因汉水泛滥,城池被毁,宋绍兴二年(公元年)县城迁至汉水北面多里的新店(即今县址),仍沿称汉阴至今。元撤销县制,辖地划归金州。明初复置汉阴县。清改汉阴厅,辛亥革命后复置汉阴县。
石泉县西魏废帝元年(公元年)设石泉县。因境内有石泉而得名。
宁陕县县城原在五郎关,乾隆四十八年(公元年)设五郎厅,嘉庆五年(公元年)改为宁陕厅,取“宁定陕西”之意。年改为宁陕县,年县城迁到关口。
紫阳县明正德七年(公元年)筑紫阳堡。设紫阳县,县城在汉江东岸,嘉靖二十五年(公元年)移江西。相传宋代张平叔修炼的洞为紫阳洞,自称紫阳真人而为县名。
岚皋县原为砖坪营,年改为砖坪县,后改岚皋县。因为,砖坪在岚河之滨,水泽之旁,故称岚皋县。
平利县西汉为长利县,南宋设吉阳县,唐武德元年(公元年)设平利县,因县境内有平利川而得名。
镇坪县原为平利县,明代设镇平地方检查司,清代设平利丞(副县级)驻镇坪,年设镇坪县。
旬阳县原名三水县,年因和广东三水县重名,改为栒邑县,因县北有栒邑塬,盛产栒木而定为栒邑县.栒字生辟,年改为旬邑县。
白河县秦为锡县,后改半利县,地处秦头楚尾,明成化八年(公元年)筑白河堡,后设白河县,因境内有白石河而名。
商洛市商洛秦商鞅封地。春秋为上雒邑,汉代设上雒县,北周建德七年(公元年)改为商州,明代改为商县。商本山名,故以县名。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商洛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
商州区北周置商州,年改县。据《太平寰宇记》:“取古商于之地为名。”年设市。年元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商洛地区行政公署建制,设立商洛市人民政府,商州市撤市改区。
洛南县原名雒南县,隋朝设雒南县,因在雒河之南而得名.雒字生辟,年改为洛南县。
丹凤县建国后,年,划商县、商南部分在龙驹寨设立丹凤县。因县境内有丹江、凤冠山而取其名。
商南县北魏景明元年(公元年)分商县之东南设商南县,隶属西安府。以后分别属于商州、汉中等地,县名未改。
山阳县晋朝设半阳县,明成化十二年(公元年)改为山阳县。
柞水县县西有柞水河,又名乾佑河而得名。唐代设安业县,元代设乾佑县,清代设孝义厅,年改为柞水县。
延安市延安秦朝设高奴县,北魏设东夏州,西魏改东夏州为广安县,公元年隋文帝立杨广为太子,避讳“广”字,改广安为延安县,取“延河流域平安宁静之意”。随大业二年(公元年)设延安郡,并在延安城设肤施县。传说古代在延安清凉山修行的尸庇王曾施舍自己的肤肉救鸟而名肤施。宋朝元佑四年(公元年)设延安府,金元明清沿用,年废肤施县,年改为延安县,年陕甘宁边区设延安市,年撤市为县,年又恢复延安市。
延安地控l个区和12个县。其中,区为宝塔区。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起、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宝塔区以市区中心著名的延安宝塔得名。5年8月撤销延安县,辖地并入延安市。6年11月,撤销延安地区,改设地级市;原延安市(县级)改为宝塔区。
延长县西魏蜀广安县,隋时属延安县,唐天宝三年(公元年)设延川县,因延水从境内流过。
延川县西魏时期设广安县于文安驿。隋开皇三年(公元年)改为延川县,因境内延川水(清涧河)而得名。
子长县宋代设安定堡,元代为安定县,年解放后分为赤源、秀延两县,次年又恢复为安定县,为了纪念谢子长,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更名为子长县。将县城由安定迁到瓦窑堡。
安塞县宋熙宁五年(公元年)在此筑安塞堡,取“安定边疆”之意,元宪宗二年(公元年)设安塞县。
志丹县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年)设保安军,金代改为保安县,年改为赤安县,为了纪念刘志丹,年1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改为志丹县( 榆林于l年撤县改市。目前、管辖一个区、即榆阳区;县11个,即米脂、绥德、靖边、清涧、吴堡、神木、府谷、定边、子洲、横山县、佳县。
榆阳区1年12月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榆林地区和县级榆林市,设立地级榆林市。市政府驻新设立的榆阳区。榆林市设立榆阳区,以原县级榆林市的行政区域为榆阳区的行政区域。
米脂县宋建米脂寨,县境内有米脂水,又名流金河,盛产小米,米质高,取“沃垠宜粟,米质为脂”之意,金正大三年(公元年)设米脂县沿用至今。
绥德县秦汉为上郡地,西魏在此设绥州安宁县,宋熙宁三年(公元年)设绥德城。取“绥靖德化”之意,金代改为绥德州,辛亥革命后废州置县。
靖边县明成化六年(公元年)设靖边营,清雍正九年(公元年)设靖边县,年县城由新城堡迁张家畔,取“绥靖边境”之意。
清涧县北宋时在县境内挖井一百五十丈见清澈的泉水而得名,宋景德元年(公元年)为该地起名清涧城,金大定二十二年(公元年)设清涧县。另一说是因清涧河而得名。
吴堡县南北朝时,夏国赫连勃勃在此筑吴儿城,安置虏来的军民,宋代又筑吴堡寨,金正大三年(公元年)设吴堡县,年由旧址迁到宋家川镇。
神木县秦汉为上郡,西魏设(86)、神木县,宋朝筑神木寨,传说附近有杨家城(麟州古城)有枝柯相连的三棵大松树,人称神奇而得名神木。元至元六年(公元年)改为神木县。
府谷县因这里有一条山谷叫府谷,唐天佑七年(公元年)设府谷县。
定边县明正统二年(公元年)设定边营,清雍正九年(公元年)设定边县。取“底定边疆”之意。
子洲县为纪念革命先烈李子洲,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划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子长等县部分土地设立子洲县,县府在双湖峪。
横山县北魏太平真军六年(公元年)设岩缘县,唐朝改朔方县,宋朝设横山堡,清雍正九年设怀远县,年改为横山县,因县境内有横山山脉而得名。
佳县原名葭县,县境内有芦川,芦丛生.古人把苇牙叫葭,出穗前叫芦,出穗后叫苇.宋朝筑城叫葭州.葭字生辟,年改为佳县。
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杨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杨凌区或杨凌示范区,是中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年7月29日在咸阳市杨陵区成立,由陕西省直辖,并和19个中央部委共管,具有地级行政级别,管辖县级杨陵区,但因为其作为农业示范区的特殊性,尚未被中国主管行政区划的民政部单独列为行政区,仍将杨陵区划属咸阳市。国务院于年7月13日决定设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示范区管委会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及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国家对农业的倾斜扶持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
历史沿革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早在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先河。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在这里建立了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此后的几十年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陕西省在这里又陆续布局建设了一批农林水方面的科教单位,到年示范区成立时,这里共有10家农业科教单位,包括两所大学,5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学校。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农林水等70个学科近0名科教人员,被誉为中国“农科城”。但是,当时这里的基础设施条件十分落后,只是一个落后的北方小镇,缺乏基本的城市功能。
示范区成立的前几年,平均每年要流失近百名科教骨干。为了稳定这里的人才,发挥这里的农科教优势,推进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国务院于年7月13日决定设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并实行“省部共建”的领导和管理体制,由国家19个部委与陕西省共同领导和建设。
看三秦域名享千年文化声明:原创不易整理亦难,转载请注明出处:奥科远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