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1日,江西省万载县株潭镇同胜村村民正在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据了解,万载县"开口傩"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多年历史。
傩,是古代的一种风俗,迎神以驱逐疫鬼。傩神即驱除疫鬼的神。傩礼一年数次,而大傩之礼,一般在腊日前进行。举行大傩仪式时所跳的舞,就叫傩舞。舞者头戴面具,身着袍服,手执盾斧剑刀等兵器。作驱赶扑打鬼怪之状。它源于原始的巫舞,为中国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
万载傩舞,盛行于明代初年,以客家地区的潭埠镇为最,在潭埠镇的沙江桥,还保存着专门供奉傩神的傩庙,傩庙分上下两个厅,上厅较小,供奉傩神,下厅较大,为演练傩舞的地方。正月跳傩的风俗在万载源远流长。万载傩舞,始于元末明初,似深山璞玉,如峡谷幽兰,习俗盛行,古朴祥和,仪态万千,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潭埠镇沙河桥、茵果村的跳傩更为"傩舞之乡"增添了新的风景和活力。
万载傩舞共有17个节目,按出场次序为:开山、走地、先锋、功曹、绿品、鲍三娘与花关索、杨帅、小鬼钻圈、判官捉小鬼、上下关比武、沙和尚、城隍传旨、土地、小鬼爬单杆、小鬼爬双杆、雷公、团将等,其中除先锋为文傩外,其余都是武傩。武傩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开山",它的状态是头长双角,怒目圆睁,口长獠牙,左手握凿,右手执斧劈山,时而用凿开路,动静结合,妙趣无穷。
来源:光明网、图片:卓忠伟
责任编辑:邓超
审稿:青兰
小编
新闻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