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饭桌上的常住用户是神马?
答案就是“米饭”
如果问哪里的大米最好吃
那么大家都会一口同声的说
“东北大米”
但是
大家晓得吗?
就算是东北大米也是分很多种的
最好吃的是...
“五常大米”
它是中国唯一一个五星级的大米产品
但是...说到米饭的祖籍
难道也是东北吗?
答案当然是“no”
米饭“祖籍”
就来自咱大!江!西!
这一重磅消息太让人激动
小编迫不及待地分享
来自科学家的权威论证
这个结论可以“国际通用”!
11月上旬,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以及王象坤、闵庆文、卢宝荣、张居中、彭适凡等一批水稻科技界、农业文化界、农业历史界和农业考古界的专家学者来到江西万年。
作为由中国科协主办的“年科技论坛——中国稻作起源地学术研讨会”代表,他们经过反复研讨,郑重联合签署了一份被称为“万年宣言”的《科学家建议》:“我们认为,中国栽培水稻起源于1万年前的以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及其周边地区和以南地区。‘野稻驯化万年之源’。我们建议,这一结论可在国内外宣传、交流上广泛使用。”
袁隆平来信为万年稻作文化“代言”在这份建议上签名的,还有“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他虽没能出席此次研讨会,但他给会议发来的信函中写道:“一万年前,人类成功驯化出了栽培稻,这是人类稻作文化乃至人类农业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发端。作为水稻研究人员,要感谢万年保存保护了这么一个神奇的仙人洞遗址。”
水稻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全球一半人口提供主粮。
在人类发展史上,人工驯化野生稻,是原始农业的一个重要发端,此后逐步演化形成水稻生产、食用及储藏加工等。栽培稻究竟起源何处?这曾一直是国际学术界持有争议的问题。
从中国现代稻作科学奠基人丁颖(—)开始,一代又一代中国水稻研究人员和农业考古人员,致力于研究论证中国的栽培稻起源。
20世纪60年代在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的考古发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发现了1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遗存,有力印证了丁颖的“水稻起源于中国”的学说。
年,“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万年吊桶环遗址是稻作起源有力证据
“稻作起源地要有几个基本条件:
该地必须发现有最早的栽培古稻遗存;
当时必须发现有栽培稻的野生祖先种普通野生稻;
当时要具备适于栽培稻及其野生祖先种生长发育的气候与环境条件;
当时该地或其附近要有以栽培稻为主要食品并具有将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的发展水平和能力的古人类群体,以及相应的稻作农业生产工具。”中国科技大学博物馆馆长、中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博士生导师张居中说,“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具备了所有这些条件。”
《科学家建议》的发布,无疑是对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作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郑重宣示和科学确认。
你不知道的江西万年
这里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
空格这里是人类稻作生产和农耕文明的摇篮。
空格这就是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万年。
空格翻开祖国的地图,古风流韵、山水空灵至美的万年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因旧县城城厢地处万年峰之阳而定县名为万年,找到了“一湖清水”鄱阳湖,就找到了万年县。
万年稻作文化
远古人类留存下来的“稻花香”
古老遗址将稻作起源推前五千年
万年县的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成为当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址之一,把世界稻作起源由河姆渡的年前推移到年前。
这项考古发现有力地昭示了赣鄱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稻作起源中心区,万年也因此被考古界公认为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
米饭是怎么来的?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或米。
人类已经吃了万年的米饭,却不知它们如此之美。
刚刚播种的稻田,就是一幅诗意的画。
播下两个月,长成绿油油的禾苗,沿着阶梯,仿佛能一直走到天国。
三个月后,稻谷刚刚抽芽。
原来稻花是这样的,稻花鱼就是吃稻花长大的吗?
四个月后,稻田被染成金黄色。
南方的秋收,稻田被染成一幅油画。
北方的稻田,与小麦混种成一条条色带,同样美不胜收。
还有龙脊的梯田,简直是人间仙景。
开耕前的稻田,也美的无法呼吸。
BUT!!!
你真的以为是这样的么?
现实是这样的
「春耕」
十多亩地,单单犁田就得花去两周的时间。
犁完地后,再用耙把土地磨得粉一些。
田地要充分磨平后,才能开始播秧。
插秧要按照一排直线来插,孩子担心不直,还拉了一条直线,虽然不是很管用。
后来有了抛秧,站着抛到地里就行了,不用蹲下来,减少了驼背的机会。
但是,现在的农村经常人手不够,大部分的地都长满野草。留在乡下的老人总是担心错过时间。
「收割」
稻谷一年熟两次,夏天收割完后,接着马上播下秧苗,接着就是秋收了,只有冬天,农民才能稍稍喘口气。
稻田的水怎么也排不干,收割时就是又累又脏,一半水一半汗。
满脚的泥是免不了的,还经常会被水蛭咬到。
原始一点的方法,就是把稻杆甩到木箱内壁多次,让稻谷脱落,非常费劲。
收割时要联合邻居家互助才能完成。
田里没大路,一袋的湿稻谷重达90多斤,要来回十多趟扛到村子里。
脱谷后的稻草,晒干后也要收集回来,那是牲口过冬的粮食。
「晒谷」
收割并不是最苦的,晒谷更不轻松。主要劳动力都出去收割了,一般就留下老人和小孩晒谷。晒谷最怕就是不定期的下雨。天阴下来,就开始人心惶惶了。
晒谷用的竹席,多重也要背。
摊开后把到稻谷洒到上面,天气好也要连续晒三到五天。天气不好,稻谷会发芽,劳作一年的心血就白费了。
每隔一小时,就要用耙子翻一遍稻谷,让底部的稻谷也能晒得到阳光。
晒了四天后,稻谷已经晒好了,最后的工序,就是用“风机”把稻谷过一遍,一人要不断转动风页,一人装稻谷。比较轻的谷壳,灰尘,稻草叶等等就吹走过滤掉了。
「煮饭」
稻谷变成大米,再变成米饭,还有一段时间要忙。
辗米机,直接把谷壳去掉,变成了大米。然后再卖给厂商进行加工等。
我们最后买的大米就是这样晶莹剔透的米宝宝了。
买回家在进行蒸煮,然后我们就吃到了热乎乎的白米饭。
我们热乎乎的大米饭就是这样的来之不易
请大家一定不要随便的浪费粮食哦
来给大家看一个关于大米的小漫画
给大家放松一下
往期回顾
我省20个政策“红包”助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小岳岳被害惨了,愿以身相许求良方!此病最近高发,你也可能中招
南昌朋友注意了!今天起,这些新规、新政将影响你的生活
中国“第五大发明”申遗成功!
南昌人快住嘴!这款面包央视刚刚曝光了!千万不要再吃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