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竹林,是中国竹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诞生“竹林七贤”和“沁园春”词牌名的地方,是我国北方古竹林的“活化石”。
作为我国黄河以北纬度最高、面积最大、品种最多、历史最久的规模产业化竹林,博爱竹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一、博爱竹林的历史博爱县古属河内,历称怀州(魏、唐、宋)、怀孟路(元)和怀庆府(清),治在今沁阳县,古称野王城。民国冯玉祥主豫时期接受吉鸿昌建议将原沁阳县丹河以东部分析置博爱县,县治在清化镇。
博爱竹林最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据《山海经·五藏山经·北次三经》记载:“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石,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记载战国至西汉初,丹河流域一带,已多竹子。
《唐六典》载:“汉官有司竹长丞,魏、晋淇园、河内竹各置司守之官……,隋有司竹监及丞,皇朝因之,在京兆、鄂、盩厔、怀州河内县。”
宋《太平寰宇记·凤翔府·司竹监》载:北宋初曾废河内司竹监,到大中祥符年间在河内县又置“竹园”,位于河内县治北的崇下乡(今博爱县许良镇)。
《元史》卷九四志第四三食货志记载,“竹之所产虽不一,而腹里之河南、怀孟。陕西之京兆、凤翔,皆有在官竹园,国初皆立司竹监掌之……”
《河内县志·金石卷》载,北宋靖康元年(年)有记曰,“河内之北有村曰许良巷,地尽膏腴,……筑居于水竹之间,远眺遥岑,增明滴翠,号称游胜之所。”
元三十年(年)月山寺僧普照在《明月山大明寺新印大藏经记》记载:“覃怀天壤间,号称地之秀者,以北负太行之阳,南临天堑(黄河)之阴。中则丹水分灌,沁流交润,是致竹苇之青青……”。
《明一统志》卷二八“怀庆府”中提到,明天顺二至五年(-年)间,“近(丹)河多竹木,田园多引水灌溉,为利最溥”。又载明嘉靖时,万北乡(今许良)等地“地傍有渠,果木、竹园、药物肥茂可观”。许良村处竹林中,有“竹坞”之称,该处“地多水竹,最称清幽”,为河内胜景。
二、博爱竹文化历史与文化是水乳交融的。有悠久历史必然会产生灿烂文化。博爱竹文化内涵丰富,积淀深厚。在这里,诞生了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明代“乐圣”朱载育、“竹园七贤”等历史名人,产生了著名的词牌名“沁园春”等,古往今来也留下了非常多的书画、碑刻、诗歌、谚语、民谣、传说等。
1历史名人李商隐唐末诗人,唐怀州河内(现博爱县江陵堡村)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是晚唐重要诗人,和杜牧齐名,号称小李杜。著有《李义山诗集》三卷;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玉溪生诗集》;清人冯浩的《玉溪生诗笺注》较为详备。李商隐墓在博爱县许良镇江陵堡村丹河岸边。
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不满司马氏擅权,常在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现博爱东数十里的修武有七贤活动遗迹,七贤之中山涛和向秀又是河内人,这一带竹林既多,自然随处可游。年秋,博爱县月山镇皂角树村南竹林里,发现了一通“竹林七贤亭遗址碑”,为竹林七贤曾经在博爱竹林活动提供了有力证据。无独有偶,沁阳市山王庄镇也证明过竹林七贤曾经在那里活动居住。据说山王庄村名的由来就是因为山涛、王戎曾经在这里活动,死后也埋葬在山王庄。
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曾三游月山寺(今博爱境内),两次驻跸在许良镇。除了“竹坞郡”碑刻,他还作诗三首,都对博爱竹林赞誉有加。
2“沁园春”词牌名的由来东汉明帝刘庄有位公主叫沁水公主,很得明帝的恩宠,特地在河内为她修一座花园式的别墅,绿竹绕舍,红花铺地,风景十分秀丽,被人们称为“沁园”。沁园在东汉和帝时被国舅窦宪夺取。
据《覃怀志》、《怀庆府志》、《辞海》、康熙三十二年版《河内县志》记载及有关专家考证,沁园遗址在博爱县西北的陈范村狮口村一带。
据《辞海》记载:“沁园春,词牌名。东汉窦宪仗势夺取沁水公主园林,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此得名。”
3碑刻乾隆皇帝“竹坞郡”碑现镶嵌于许良镇中学戏台正中。
“竹林七贤亭遗址”碑年秋,在博爱县月山镇皂角树村南大园竹林中被发现,石碑高约二尺、宽约一尺。碑阳面书“竹林七贤亭遗址”、落款为“宣统己酉年立”,碑阴为粗糙面。
近两年,当地的有识之士又集资兴建了一通扩大版的石碑。有意思的是石碑的上方有一幅画,有竹,有亭,竹叶中暗藏着八个字:竹林七贤,在此小隐。
丹河水利碑位于博爱县许良镇狄林村学校教学楼前。共两通:其一为欧阳县令向上司禀文碑;其二为欧阳公德政碑。保存完好。着两块碑记载了丹河支流之水,灌溉良田和沁博两县人民用水分成的比例情况。对考察丹河之水和这一带的生产、生活情况颇有价值。
护竹德政碑位于博爱县许良镇冯竹园村委,镶嵌在院内过道的墙堡上,共两通。一通立碑时间为清嘉庆二年(年),另一通立碑时间为清咸丰七年(年),相距60年。两通碑为当时竹园主联名所立,记载了博爱竹林的形成原因及历届官府整饬书役差保“假借官势,讹取民竹”,保护竹子和园主利益的过程。
4诗歌《怀庆府志》及《河内县志》中收录了自唐代以来,历代文人墨客赞扬河内竹子的诗篇二十余首。
如唐代诗人元稹的《西归渡丹河》:今朝西渡丹河水,心寄丹河无限愁。若到庄前竹园下,殷勤为绕故山流。
北宋文彦博的《月泉》:繁花低荫水声潺,绿竹瑶池映碧澜。苍木翠松遮宿鹤,一轮秋月落林间。
元代诗人耶律楚材的《过沁园有感》:昔年曾赏沁园春,今日重来迹已陈。水外无心修竹古,雪中含恨瘦梅新。垣颓月榭经兵火,草没诗碑覆劫尘。羞对覃怀昔时月,多情依旧照行人。元代诗人许衡的《赠窦先生行》:西山山下觅幽村,水竹邻居拟卜君。岂意天书下白屋,便收行李入青云。功名准自英贤立,得失防因去就分,万里风沙渺南北,请归消息几时闻。还有一首《用吴行甫韵》:老作民区百岁翁,托身终不羡陈宫。山田随分有生业,俭德养廉真古风。五亩桑麻舍前后,两行花竹路西东。幽人自爱幽居好,未肯埋身利益中。
元代诗人李梦阳的《出宁郭抵清化镇即事》:夹溪修竹带青葱,便拟移家住此中。却忆乡园浑未乏,不知何事厌江东。
清代诗作更多。如曹尔堪《覃怀竹枝》:万派甘泉注九村,腴田百顷长龙孙。养成斑竹如椽大,到处湘帘有泪痕。田雯的《河内县》:筠篁丛绿菜花稠,溪上人家架小楼。一路春风清化镇,酒帘药圃是怀州。
乾隆皇帝对博爱竹林可谓情有独钟。《驻跸竹坞》:竹坞覃怀胜,清秋税六骖。筠篁突淇澳,风景似江南。《清化镇》:高树柿垂丹,疏林枫染紫。矮屋曲篱间,绿竹黄花绮。《月山古寺》:白云堆处楼阁丛,两行山峡万株松。西临丹河水相挥,寺下竹园岁月青,南望黄河银带裹,百鸟升悬朝凤鸣。
5谚语博爱的竹谚语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关于竹林效益的如竹园一钻,有吃有穿。竹刀一响,黄金万两。只要竹刀响,不怕粮价涨。
二是关于竹林管理的:竹子是水田,浇水是关键。旱浇田,涝浇园。
三是关于竹子采伐的:竹园不见天,见天就败园。砍竹子要注意,最好时间是冬季,砍四留三不留七,老弱病小不可惜。先看天,后看地,不能有草帽大的太阳地。
四是关于各村的特色产品的:许良竹椅泗沟篦,牛磨门帘南道蓝,辛庄簸箩中道耙,前乔篓竹园筐,清化竹货名远扬。
6民谣《博爱县竹志》上收集了十六首民谣,这些作品大多书写在竹制品上和流传在群众当中,创作年代及作者无从考证。
如《竹乡》:北依太行南临沁,西傍丹水有余辉。一年四季常青绿,水竹之乡处处春。《竹乡咏》:人道江南好,此处胜江南。太行为屏障,修竹满丹川。……步入竹乡地,风光格外新,家家门前水,户户竹为邻。……
7传说在竹区流传较广的传说主要有三姑泉和竹子的传说、沁水公主招亲的传说。另外有一个传说是晚唐大诗人元稹出生在博爱,《西厢记》就是他以青梅竹马的恋人的故事为原型创作的。
博爱对花竹花纹
共同焕发古村的活力。一起发现古村之美,结识更多的古村朋友,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立足于河南河南古村之友邮箱:henangucunzhi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