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谢杉)传承优秀传统,赓续中华文脉。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乡韵非遗先锋队”三下乡实践队伍来到万载古城夏布文化馆,深学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采访非遗传承人,在学习体验中增强文化自觉、涵养文化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担起新的文化使命。(图为队员与万载夏布非遗传承人宋志学合影。通讯员谢杉供图)万载夏布,其生产可追宗溯源至东晋后期,距今已有余年历史。万载夏布唐朝时已被列为贡品,后大量出口,经过世代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万载夏布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夏布既刚又柔、色泽诱人,“嫩白匀净,通行四方,商贾幅辏”。年,《万载夏布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细赏馆展,物华天宝。小队踏足夏布文化馆,夏布非遗传承人宋志学对小队的到来表示非常高兴,他说他很乐意看到年轻人前来了解他们所守护的传统,随即带领小队参观夏布文化馆。过回廊,穿天井,到前厅。厅中一张大大的壁挂,上书“夏布”二字。四周的壁柜陈列着用夏布织造的各类产品:茶席、门帘、扇子、汉服、壁挂、手袋、鞋、帽、包……简洁中事雕凿,质朴中见雅致。馆中摆放着几台织布机,正在织布的是宋志学的三姐宋晴,随着脚踏板的一起一落,吱吱呀呀,经纱纬纱相互交织,一匹匹夏布在灵巧的手脚配合中紧致成形。(图为夏布馆内情况。通讯员谢杉供图)精访馆长,人杰地灵。非遗传承,关键在人,观赏一圈后,队员便与万载夏布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宋志学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访谈。当队员询问关于坚守初心传承非遗的动力时,他说:“我从小跟着父亲学夏布技艺,听着织布机的吱呀声长大,对夏布的深厚情怀让我离不开夏布。同时,我认为夏布本身就是很好的东西,需要,也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访谈最后,宋先生诚挚地表示:“我们非常欢迎更多的年轻人前来参观学习和体验,让万载夏布接续传承,弘扬发展。”图为队员采访万载夏布非遗传承人宋志学实操体验,接力传承。宋先生对夏布的热情和坚守感染了队员,队员深感夏布之美和传承之不易,迫不及待地想要上机实操,亲手织布。于是,在宋先生的指导下,队员们认真学习织布手法,在吱吱呀呀声中寻找乐趣,感悟非遗之美,看着丝线逐渐在自己手中变成布,自豪之感油然而生。(图为队员体验织布。通讯员谢杉供图)上午的万载夏布非遗文化学习和体验,使队员们的增强了文化自觉、涵养了文化情怀、坚定文化自信。队员们自觉当起夏布非遗文化的宣传员,前往万载中学,将所见所学所感传递给青年学生,向他们讲述万载各色非遗文化中蕴含的传统之美,号召青年学子自觉担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图为队员向青年学生宣讲万载非遗文化。通讯员谢杉供图)千年文脉赓续绵延,灿烂文明生生不息。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乡韵非遗先锋队”深学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在深学细悟中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青春活力。责任编辑:谢杉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zaixianzx.com/wzxls/13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