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普遍对本土方言持鄙视的态度,日常生活中讲普通话日渐成为潮流。可是,对于地处方言区的人来说,普通话还是与生活存在疏离,加上对语言的理解上存在粗疏之处,因此常能听到一些人说起普通话来,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
比如,现在不少人,要用普通说“绑鞋带”和“绑头发”,在我看来,就是对普通话半懂不懂而生出的怪异。怎么会是“绑鞋带”呢?无论是普通话还是家乡方言,都是说“系鞋带”和“扎头发”,现在有人用普通话说成“绑鞋带”和“绑头发”,是不是说起普通话,就只知道一个“绑”字,什么东西,都是“一绑了之”?这样说普通话,只能说是丢掉了方言而普通话又说不好。
在普通话与家乡方言中,捆、绑、系、扎、缚等词语,对应不同的动作,在具体含义上存在细微的差别。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来个“绑”,那语言的精细,如何体现?这样说普通话,只能说是语言能力的退化。
虽然,缚字的用法,常见于“束缚”“作茧自缚”和“手无缚鸡之力”,但在普通话的语境中,相对于捆、系、扎等词,缚就并不很常见。而且,博、搏与缚读音不同,对于缚字,写不出或是读错音的情况,比较常见。但是,在家乡方言中,缚字很常见。最常说是“缚柴”,就是用绳子或藤条将柴草捆束起来。
在家乡方言中常见而普通话中并不常见的字,还有斫与剁。万载有一种小餐馆叫“剁肉馆”。按我的理解,“剁肉馆”应该叫“斫肉馆”。现在之所以常见“剁肉馆”,是因为在普通话中“剁”字较之于“斫”字更常见。也就是说,认识“剁”字的人要远远多于认识“斫”字的人。
“斫”的意思,是用刀、斧等砍,在家乡方言中,常见“斫柴”或“斫柴”。最有意思的是,在家乡方言中,买肉叫“斫肉”,大概原因,猪肉是现砍现卖,也就说,需要多少,就现砍多大一坨肉。
而“剁”字,更多的是用刀切碎的意思。比如说,“剁猪草”或“剁菜”,还有“剁辣椒”,这时“剁”是不能换成“斫”的。虽然,买肉说“斫肉”,但“剁成肉酱”是不能说成“斫成肉酱”。
在家乡方言中,有一个很不常见的“庹”字。“庹”表示长度,人两臂张开的长度为“一庹”。对于这个“庹”字,可能是因为这个字极不常见,大部分人可能都不认识。而且,“庹”差不多已经淡出了年轻人的视野。可是,现在的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又重现了这个“庹”。与之对应的,还有“拃”,表示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来量长度。当然,在家乡方言中,不叫“拃”,而是叫“拿”。
在家乡方言中,还有一个更不常见的“脶”字。“脶”与“筲”,是两种不同的指纹。据说,“脶”与“筲”的多少,还预示了人的命运。一脶穷二脶富三脶四脶蒸酒作豆腐。十指筲握金包。
不要说“脶”,就是“筲”字,很多人都没见过。过去做饭,先煮后蒸,在米下锅煮过后,就把半熟的米饭从锅里捞取出来放到筲箕里,然后再放入木饭甑里蒸。
与普通话相比,方言更贴近生活。而贴近生活的语言,更显鲜活。方言土语,方言总是与土气联系在一起。现在,不少人鄙视方言,总认为普通话高端大气上档次。说好普通话当然是应该的,但不能成为鄙视方言的理由。很多时候,鄙视方言的原因,是因为对方言的无知。
现在,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即教育,或者,教育即生活,这样的教育理念,人们说得很多,如果,完全抛弃本土方言,教育与生活,难免要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