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万载县黄茅乡金钟山麓,有一个叫做螳螂坑的地方,这里民风淳朴,山清水秀。杜氏一支几经迁徙,最后相中了这一方风水宝地,在此定居下来。年12月6日,在杜家老屋里,传出一声清亮的婴儿啼哭声,一个新的生命又降生到这个世上。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共和国开国中将杜平。左邻右舍听说杜良春家又添丁了,纷纷登门道贺。可是,当时谁也不会料到,这个孩子后来会成为一位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开国将军。
负笈求学之路
杜氏家族祖上名声显赫,可是传到杜春良这一辈时,祖上兴旺的家业、耀眼的光环,早已荡然无存。杜春良家又添了一个男孩,他给孩子取了一个乳名九龄。对于祈求多子多福的传统家庭来说,家中添丁,本来是一件大喜事。可是,杜春良看到这个呱呱降生的婴儿,在喜庆之余,眉宇间又闪过一丝淡淡的忧愁:这已经是杜家的第六个孩子了,人丁兴旺当然是好事,但女子众多也就意味着家庭负担沉重。
杜春良一家租种了三十亩薄田,可是辛苦耕种,依旧难以养家糊口。好在万载有三宝:夏布、表芯纸(一种土纸)和爆竹,杜春良夫妇二人心灵手巧,是做这三种手工的好手。杜春良夫妇农忙时辛勤耕种,农闲时勤做手工副业,勉强能够维持一家生计。
杜春良饱尝生活艰辛,让他认识到一个传统而朴素的道理:有学问才能有出息,有大学问才能有大出息。为了光耀门庭,重振家业,精明能干、深谋远虑的杜春良,决心倾全家之力,在儿子中培养一个读书人。
话说九龄一天天长大,其品性端正、文静好学、天资聪颖的特性慢慢显露出来,杜春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杜春良逐渐拿定了主意,家里要培养一个读书人,就选定九龄。
年,九龄已经7岁。杜春良送九龄进了当地的小学。同时,给九龄起学名叫杜豪,期望他读书成才,重振杜门家风,让家族引以为豪。杜豪背负着全家的希望,开始了求学生涯。
年,杜豪考取了万载著名的东洲中学。杜豪走出了螳螂坑,走出了黄茅这个偏僻的乡村,读的书更多更深了,眼界宽了,交友广了。可是,杜豪在外地读书,花费自然也更多了,杜春良为了供杜豪读书,也越来越感到吃力了。每到开学之际,杜春良都要求亲告友东借西凑,为给儿子筹措学费和生活费用。可是,尽管生活艰难,供养儿子读书极为不易,杜春良却从来没有打过退堂鼓,而杜豪也总是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
年,杜豪中学毕业。此时的杜豪,已经是一位思想奔放,追求自由的热血青年了。身处当时风云激荡的社会变革时期,作为有志青年,杜豪决定远赴湖南长沙求学,考取了湖南群治大学。供养一个孩子读中学,杜春良一家已经是勉为其难,要供杜豪在湖南省城长沙读大学,其花费开销对一个普通农户来说,显然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可是,杜春良虽然倍尝艰辛,依旧咬牙坚持下来,硬是供养出了一个大学生。
关于杜平将军是大学生,军史中留有一段佳话,军旅作家吴东峰作著《开国将军轶事》对此有过生动的叙述:建国后某日,罗荣桓向毛泽东介绍杜平将军:“杜平是我们红军中的大学生。”毛问什么大学,杜平答:“长沙群治大学。”毛戏言:“那是野鸡大学。”继曰:“野鸡大学也有好的嘛!”后来,八大军区对调,毛泽东对许世友将军言:“你是个周勃。”又曰:“我是师范生,杜平是大学生。”将军惶惶曰:“我算不了大学生。”将军“大学生”之名由此传遍全军。
两位不速之客
在杜豪读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一位陌生的客人。原来,这是一位来自萍乡的本家青年,叫杜昂。杜昂因为参加了讨袁护国运动,失败后来被追捕,不敢回乡,只好找到地处偏僻的黄茅本家来避难。与杜昂一起来的,还有两位护国的年青人:曾先生(浏阳人)和王先生(萍乡人),其中一个还是著名将领蔡锷的高参。杜昂看到杜豪天资聪颖、勤奋上进,便在杜豪放学后给他讲蔡锷将军的革命经历,给他讲救国救民的革命道理。这次看似偶然的经历,为杜豪进行了最早的革命启蒙,在杜豪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年9月,北伐军进抵万载。此时,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革命烈火已成燎原之势。杜豪正在就读的中学校园也沸腾起来,进步师生们群情激昂,抨击时弊,指点江山,纵论国事。此时,杜豪心中的革命热情极大地迸发出来,他参加了学生联合会,是本校学生会的负责人,后又被选举了全县联合会的驻会常务委员,负责宣传工作。杜豪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民众中去,满腔热忱地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年夏天,杜豪家里又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这就是共产党员梁志泉。原来,萍乡人梁志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宣传工作。因参加斑竹山暴动,失败后遭到追捕,后化名王若僧密往黄茅,住在杜豪家里避难。当时,杜豪正在长沙群治大学求学,恰好暑假回家。杜豪与梁志泉一见如故,两人经常抵足而眠,彻夜长谈。梁志泉还带来了一些革命书籍和宣传资料,更是让年青的杜豪大开眼界。杜豪在与过梁志泉的交往中,进一步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劳苦众求解放的决心,理解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梁志泉是杜豪结识的第一个共产党员,这次邂逅,使杜豪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方向,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也为杜豪以后参加红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毅然投笔从戎
年秋,杜豪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偏僻的黄茅山区出了一位大学生,引起了十里八乡的轰动。此时,杜豪心中已经有了强烈的革命意愿,他并不急于找工作,而是秘密加入了农民协会,开始从事革命活动。此时,心里早就萌生了革命念头,又身处湘赣边界的革命中心区,深受红色风暴的冲击影响,杜豪心里最迫切的愿望是参加红军。
年5月23日,红军著名将领黄公略领导的红六军攻占万载。杜豪听到他心中极为仰慕的黄公略领导的红军来了,他极为兴奋,决心参加红军。5月24日,就是红六军进入万载的第二天,他来不及回家告别,急忙从黄茅赶到县城红六军的军部。当时,红六军的军部设在一座大土豪的宅院中,接待杜豪的是军政治部秘书长郭实秋,他详细地询问了杜豪的家庭和本人情况,然后高兴地说:“红军中都是一些苦大仇深的苦伢子,不论行军打仗,个个是英雄好汉,可惜没几个识字的。你是大学生,又搞过学运、农运,太好了!红军中就缺少你这样的人才,你就留在军部吧。”
就在郭秘书长与杜豪谈话之际,红军中威震敌胆的黄公略军长走了进来。郭秘书长低声说了一句:“军长来了!”站起来给走进来的军人行了一个军礼。然后,郭秘书长向黄军长介绍了面前这个要求参加红军的青年。黄公略军长听完介绍后,亲切地说:“你是大学生,来当红军,好,太好了!”然后黄军长说道:“红军的生活艰苦,战斗频繁,随时都有可能牺牲。”接着,黄军长郑重其事的问道:“你怕不怕苦,你怕不怕死?”这时,杜豪脱口而出:“我也是苦出身,什么苦都能吃,怕死就不来当红军了。”黄军长听后很是高兴,拍拍杜豪的肩膀说:“好好干!”
当时,黄公略军长在红军中具有极高的威信和名望。杜豪第一次走接触红军队伍,就遇到了黄军长,而且黄军长是这样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进一步认识了红军这个革命的大家庭,坚定了参加红军的思想。于是,杜豪把长衫换成短装,戴上红军帽,并把名字由杜豪改为杜平,他不再以一家一族的兴旺为自豪,而是劳苦大众得解放为人生目标,以造就一个太平盛世为己任。
此后,杜平紧紧跟随中国工农这支伟大的队伍,紧紧跟随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25年后,一颗熠熠生辉的将星升起——年,杜平被授予中将军衔。
后记:
杜平将军生于黄茅,童年生活的艰辛,并没有改变对家乡的美好印象;几十年戎马生涯长期远离家乡,并没有冲淡对家乡的美好情感。早在年,杜平将军写下了《防万一》一诗:“久病反复不见效,老夫性命恐难逃。万一不幸黄鹤去,留下骨灰葬黄茅。”诗中表达了去世后叶落归根,魂归故里之意。杜平将军年3月4日去世后,遵照杜平将军的生前意愿,黄茅人民的优秀儿子杜平将军最终魂归故里,安葬在家乡的青山碧水之间。
杜平将军的一生,经历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杜平将军的历史浓缩了一部中国革命史。杜平将军墓已经成为黄茅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黄茅各中小学和黄茅各界人民,都会到杜平将军墓进行祭扫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