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报》记者刘国建姚静通讯员石宇宇
五月的气温不冷不热,十分宜人。73岁的十八洞村民石拔哑身着苗族服装,闲适地倚靠在自家大门边的木椅上,安享着这美好的时光。
大门两侧,红底黄字的一幅对联“领袖深情千秋颂脱贫伟业万载弘”笔走飞龙,门楣处横批“人民至上”,闪着金光;屋檐高高的大红灯笼下,两挂金灿灿的玉米棒将这栋古老的木屋装扮得更生动。
尽管由于上了年纪,经历的许多往事都已逐渐随着岁月模糊消散,记忆不清,然而将近9年前,也是这样一个平常的日子,一位不速之客的突然到访,每每回忆起来,总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而老人困顿的人生,也就此改变了轨迹。
那是年11月3日,农历十月初一。下午4点多,一位身材高大、和蔼可亲的客人来到她家里。
村干部告诉她,这是总书记,是专程从北京过来看十八洞老百姓的。
石拔哑邀请总书记到火塘边的椅子上坐下。总书记拉住她的手问她多大年纪,她回答说64岁了。总书记说:“你比我大,你是大姐。”
石拔哑家成了网红打卡地
总书记问她有几个孩子,家里经济状况怎么样,养些什么东西?她一一回答,自己有两个女子,家里养了两头猪,猪肉自己可以吃点,主要是卖,卖猪的钱用来买米、买油、买衣服。
总书记又关切地问,家里生活情况怎么样?她如实回答,很一般,经常吃酸菜、酸汤。
总书记走近猪圈,查看她家小猪长得怎么样;又走进房间摸摸铺盖,问她盖的被子冷不冷;还走进厨房查看灶台,弯腰揭开米缸查看够不够吃。那一次,总书记给她家带来了米、油、被子等生活必需品。“总书记十分亲切,非常关心老人!”石拔哑陷入深情的回忆,那激动的一刻,她一辈子也忘不了。
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山深处的湘西十八洞村考察调研、访贫问苦,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十八洞村由此声名远扬。
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精准扶贫的浩然春风,给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苗寨带来了命运的转机,也彻底改变了石拔哑一家贫困的命运。在县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老人一家顺利脱贫摘帽,还开起小商店卖些饮料、书籍和纪念品等,过上了“做梦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老人心里一直惦记着总书记的恩情。年4月,她带着亲手制作的腊肉、糍粑等十八洞土特产,和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石顺莲一起,在长沙有关方面的带领下专程去北京看望总书记。由于总书记的日程安排实在太紧,最后是委托工作人员转交心意。虽然没见到总书记,但是她到了天安门和其他一些景点游览,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在那以前,我连花垣、吉首街上都没到过,现在光北京我就到过8次,还到过长沙、株洲、宁夏这些地方演戏。”老人边笑边说,眼睛眯成了一道缝。
老人叫不出那些戏的名字。就像年国庆前夕,她和村里的40多个姐妹到北京参加中央民族歌舞团的一台大型文艺晚会,表演《十八洞的今天变了样》,诸如此类的节目。
十八洞成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来这里参观学习的游客越来越多。年,十八洞旅游公司正式营运,石拔哑也多了一个身份:特约接待员。她的家成了网红打卡地,每天一拨一拨的游客和她合影,“一会儿这边,一会儿那边”,老人比划着大笑起来。对于游客的交谈或合影要求,她总是来者不拒,一天到晚都笑盈盈的。很多游客都羡慕她,“大姐,您好福气!”
“游客太多了,每天早上6点就要起来煮早饭,直到晚上五六点以后送走客人才有时间再煮夜饭吃。”老人笑道。这对一位老人来说工作量可不小,可是她却“非常开心、激动”,乐而忘疲。“这两年因为疫情,游客少了些,工作量轻松些了。”老人又接着解释道。
如今,石拔哑每月可从旅游公司领元工资,加上自家小商店的销售所得,一年大概有两三万块钱的收入。用她自己的话说,“如今吃喝不愁,有钱用。”每天晚上从《新闻联播》里看到总书记的身影,老人就感觉特别亲切,“现在日子好过了,我很想念总书记,希望总书记再来十八洞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