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全息脉法成像规律
全息脉象地形图实际上就是一幅人体血管异常反应分布图,对于锁定身体各处的血管淤堵点极为准确、方便,地形图结合脏腑分位图,就能够对病变的脏器和身体部位进行比较精确的判断。
全息诊断脉法作为一部血管脉法,所有问题皆可看成是由血管演化而来,所以几乎所有的脉象都建立在对血管的观察和描述上。
血管的成像规律分为独立成像和集合成像。
指下触觉可以分辨的血管,独立成像,例如解剖可见的大大小小的动静脉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肉眼无法看见的毛细血管,指下也不能单独分辨,由其内容物和包裹物决定其集合成像。
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动脉的显像程度比静脉要明显的多,因为其本身的振动频率就比静脉要高,共振现象也就更容易在脉位出现。
相反,静脉在外观上更容易看到,因为静脉通常比动脉更接近皮肤表面,而且其血液暗黑,色差明显。
第一类:毛细血管集合成像:
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里,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相互连通、相互影响。毛细血管系统介于动脉与静脉之间,基于其构造特征以及在人体的功用,是整个系统中最精密、最敏感的部分。
人体物质代谢的交换在毛细血管内完成,人体存在着海量的毛细血管,仅肌肉内毛细血管的总长度可达10万公里,可绕地球两圈半。如此体量的精密管道,总是要最先出现问题。
任何人体内的异常,必定先表现于毛细血管的异常,同样反映在脉象上的异常。
毛细血管发生异常以后,才引起动脉以及静脉血管系统的异常,逐渐引起相关的组织结构以及相关的脏器的异常,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病态显现。
毛细血管内外水液代谢的异常,比如积水、水肿,在脉象上体现为水样性的肿胀,柔软、有弹性、有厚度。
如果水液偏向于胶粘性较强,脉象就显示为胶的性质,弹性降低,我们称之为痰湿。
水液进一步浓缩,形成痰核,在脉象上显示为大大小小的硬质颗粒。如果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不足,空间塌陷,脉象就显示出虚陷的形态。
另外,正常的毛细血管包裹着坚硬的异物,也被异物挤压,在脉象上也会体现出坚硬的异物形态。
总的来说,极微极细的毛细血管犹如电脑图案的像素,以一丝不苟的态度描绘了一幅人体三维微观地图,通常如此表达:
2气性的局部病变以柔软的圆泡状出现,
2水性的局部病变以肿胀的水囊状出现,
2粘痰以果冻样出现,
2痰核(脂肪瘤)、肌瘤、息肉、血管瘤以大大小小的圆包状出现,
2脂肪以油膏状出现,
2结晶以细盐状出现,
2结石以硬沙粒出现,
2带包浆的结石边缘有软膜出现
2溃疡面以坑坑洼洼的图形出现
2动脉瘤以跳动的圆点状态出现......
一般情况下,什么样的物质存在导致了毛细血管系统的异常,脉象上就体现什么样的物质特性。变异的大小、长短、粗细、虚实,乃至数量、方位等等,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集合成像的大致分类:
1、痰湿脉/水肿脉/:
指下以浮肿的果冻样物质为特征,有局部呈现的,有稀疏呈现的,也有密集呈现的,以及大范围整体出现。严重的肌肤呈透明状、水样,按之不起。偏寒、偏痰手感厚而硬,偏气虚、偏水湿手感厚而软。边界不明显。
2、囊肿脉/瘤脉/息肉脉/气泡脉:
指下以囊状的包裹物出现,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有高度,有不规则形的或近圆形的,边界较明显。囊肿脉、肌瘤脉为静态脉,息肉脉出现在胆囊位时常引起胆管堵塞,出现动态。肺大泡随呼吸有轻微的动态。血管瘤有明显的跳动。
在显形阶段的肿瘤,其指下的大小与实际的大小比例是1:12,通过与仪器拍片的比对可以训练这种指感和换算能力。
3、皮下脂肪瘤脉:
皮下脂肪瘤由痰湿体质变化而来,指下感觉和息肉脉类似,但是脂肪瘤一旦出现,其数量非常多,一般密密麻麻的小颗粒状出现在以尺肤为主的皮肤下,在身体其他地方出现的话就比较大,从芝麻大小、指甲盖大小到鸡蛋大小甚至更大,外观已经显形。其质地从软如果冻到硬如橡胶粒都有。皮下脂肪瘤为痰核,偏热质地较软,偏寒质地较硬。个体的瘤靠外观就可以看出,而在脉象上不显形,因为其体内并没有多少血管存在,也就不存在异常的脉象信息。
4、结晶脉/结石脉/泥沙脉:
这类脉象一般存在于肾位、输尿管、膀胱位和胆囊位,结晶态手感和涩脉类似,其实其成因正是因为涩脉状态即炎症长期存在。结晶逐渐长大,指感相应变得粗糙,渐渐出现颗粒感,提示结石形成。棱角分明的结石手感偏硬,伴随涩脉存在,体感刺痛不适。
有的结石表面会被器官分泌的粘性浆液包裹,变得圆润,指下手感硬中带柔。结石越大、越圆润指下手感越像奶茶里的珍珠粒,这个时候体感就不大会刺痛了,会经常腰酸。
如果堵到管道,会引起积液,形成水肿脉或囊肿脉。泥沙样结石因其数量多,常常引起相关脏器变大、变硬,指下脉象同样可见。如见弦脉、涩脉伴生,往往说明里边有痛感,在继续发育。
(各类结石图)
5、涩脉:
涩脉是全息诊断脉法中特殊的一个概念——即西医认为的炎症。
涩脉可存在于其它任何脉象之中,从伤风感冒到癌症肿瘤,无一不存在它的身影。
涩脉的基本手感是类似针尖的极细微多点状颗粒物,几乎没有厚度,像摸到极细极细的盐。
涩脉的形成,在于静脉毛细血管与动脉毛细血管交汇之间。淤堵首先发生在静脉毛细血管,导致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各种酸性物质浓度超过极限,损伤到静脉毛细血管,引发轻微水肿和炎症。
炎症初起的表现症状是轻微的酸胀感、压痛感。脉象是微涩。如果淤堵持续发生,炎症也持续扩大、加重,症状也会加重,脉象更涩。如果淤堵到一定程度,炎症加重,波及到动脉毛细血管,引起动脉毛细血管甚至小的动脉变形,疼痛就变得可以自我觉察,脉象涩中出现跳动感。
如果炎症持续的时间足够长,会引起结缔组织的损坏,甚至引发出血、溃疡,结缔组织变形、变异。这个时候,就有癌变的风险。脉象体现为明显的涩感,掺杂有刺手的感觉。
当癌细胞处于潜伏期的时候,人只是感觉不舒服,比较疲劳,脉相还算在正常范围之内,涩脉虽多,还是呈平面分布,比较安静。但是等到癌细胞大量爆发的时候,涩脉转为动态,具有一定的高度,参差不齐,好像密集涌动的小尖刺。酸涩难忍的感觉可以透过病人手腕传导到腕下医生的手指。有时有攻击性的尖锐信号突然窜起伤人,殊为惊悚。
医生或者某些敏感的人感染到重症病人的信息,也会形成强烈的病气涩脉,涩脉之中有大大小小的圆泡状涌动。范围分布比较广,人感觉到很不舒服。
涩脉实质上是人体炎症对神经末梢刺激后产生的较高密度异常电离信号,所以会对与之共振的手进行微电流的刺激信号,甚至在给恶性肿瘤病人把脉时会出现噼啪声响的电击现象。
因此,涩脉是人体疾病发展的风向标,对治疗和调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涩脉的研究是全息诊断脉法的重点之一。
涩脉也是历来比较难以掌握的一个脉象,它介于动静之间,看脉时手指不要乱动,要在相对静止中体会,指下压力轻微上下浮动、左右探寻,在某个层面扑捉到了就定住它细看。观察涩脉要提防病气的侵袭。
第二类:大血管独立成像:
能够独立成像的血管,一般是比较粗大的,但是这种大其实是相对毛细血管而言的。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来证明我们的手指可以感知到的血管到底有多细。
实验一:剪一段头发,长度大概.5-1.0cm,自己放在一本书的某张纸下,隔着一张纸去触摸感知,看看可以隔几张纸还可以摸出来。
实验二:让别人来放这段头发,再重复上面的步骤,自己来寻找,看看如何。
结果超乎人的想象,一个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人,可以比较轻松的隔3-5张纸,摸出下面的头发形状。
这就说明,单就敏感度而言,绝大多数的人具备精微脉象的识别能力。
正常的血管在指下是不显形的,因为其质地和周围组织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好比我们没办法摸出一张纸下还有几张纸一样。必须要有差异性,比如高度差、硬度差、动静差等等。
动静脉血管的显形,一种原因是因为管壁内附着物、沉淀物太多,比如三高人群,静脉曲张的人群等等。
另一种原因是因为下游管道空间(特别是毛细血管空间)变小了,血液来不及宣泄,必定会造成明显的拥堵、肿胀。比如脾虚、胆火旺的瘦人。
更多的原因是因为人体肢体生理性的折叠、压迫引发的常态性管道空间改变,使前面的因素现象更加明显。好比似自然界的河流,泥沙总是发生在河道拐弯的地方。
总之一定是有了某种变化,改变了血管的整体空间密度,引起指感的异常,才能够被识别。
正常情况下,由心脏喷射而出的血液在大动脉血管内前行,要自由地通过各种分支动脉,进入微循环系统,然后回到静脉血管,再回到心脏,完成体循环过程,随即从心脏出来再进行一次肺循环的微交换,以最新鲜的状态再回到心脏,开始下一个轮回。
这种一路涛涛向前的势态是不能被阻碍的,犹如江河奔流,一旦被阻,轻则水位上涨,重则泛滥决堤。脉象体现就是动态增强、内压升高、形体增大甚至变形扭曲。
如果人体血量不足,心脏汲取不到正常的血量,通常会启动一种代偿机制,即自主收缩血管,减少血管空间,以达到正常搏动的目的。这种情况下,脉体现为动态减弱,形体变细,质地偏紧,内压增大的反常现象。
第三类:综合脉象(筋之脉象):
很多时候,脉象的信息并不仅仅体现在各种血管的表现上,更体现在筋上。
传统中医讲血不荣筋,气血供养出问题了,相应的筋就偏瘦偏寒,指感体现就是筋紧了,甚至会附带有一粒粒的筋节。一旦气血的供应好了,筋的表现立即正常。这种筋的松紧实验,是脉法教学时经常要做的,我们的身体变化之快,也是超出我们的想象。
常见的筋有:
?颈侧大筋、颈后大筋,
?手腕大筋、手背小筋、腋前大筋、腋中大筋、腋后大筋,
?腿侧胆筋、脚背小筋、脚底地筋、脚跟大筋、腿弯大筋、大腿根大筋,
?腰背大筋,
?胸骨大筋、腹中大筋、宗筋
筋紧的表现一方面看脉象,另一方面看实际的身体体征,要用手实地探寻,求证。不管是骨关节额问题,还是内脏的问题,筋的松紧是非常要重视的。很多时候脉象不一定明显,实际的体征就很清楚,所以要多实际的触摸。
筋紧这种情况很容易被人忽略,尤其是肺癌、脑癌、乳腺癌之类的肿瘤病人以及早期结节状态下的脉象体征,主体信息无力传导出来,看筋的表现就至关重要了。
筋的脉象,实际上是人体气血的间接体现。
血管能表达出来的象远远不止这几种,在应用的时候,以其具有的形态和所处的脉位展开联想,就有可能推导出是何种物质或者何种病变。这是全息最方便的运用。我们在后面的脉象分解中再来详细解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