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士谁敌手春秋万载贾文和

古人说:乱世必出英雄。三国时代,群雄逐鹿,一时间英雄辈出,将星璀璨,文士风流。不管君主有名无名、有用无用、有才无才,都在千方百计地搜罗人才,特别是对于谋士更是求之若渴。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招贤,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孙权也在江东广畜智计之士。三国时代,精彩的瞬间,都留给了这些谋士。他们于帷幄之中,为君主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奇谋巧计层出不穷,让人不禁拍案叫绝。那么,谋士中谁又最聪明呢?我觉得既非诸葛,亦非仲达,既非郭嘉,也非周瑜,我看三国时代谋士中最为聪明之人非贾诩(字文和)莫属。

说贾诩是聪明人,因此人极具机敏

贾诩的聪明,不是诸葛亮那般政才卓越、正道直行、忠诚不二,也不是曹操那样领导驾驭能力突出,权谋谲诈、善谋善断。贾诩之聪明,主要体现在他极具机敏上。贾诩出身微末,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也正可能是早年困顿的生活,让他特别善于审时度势,特别善于在危机时刻机变自救。在他年轻的时候,贾诩在洛阳做小官,后因病辞官回家,路上他和同行的数十名老乡一起被氐族叛军抓获。正当叛军准备把他们一一处死时,他连忙对着叛军首领大喊:“我是当朝太尉段颍的外甥,你们把我放了,我家自有重谢啊!”叛军一听还真被唬住了,连忙松绑道歉,还与他称兄道弟,喝酒吃肉,甚至拜了把子。原来这段颍可是西北蛮夷最为害怕的人物,曾经久镇边疆。可怜其余的数十老乡变成了“刀下鬼”,贾诩不仅捞回了小命,还成了“座上宾”。实际上,贾诩这小子跟段太尉家半毛钱的关系都搭不上,只不过是为了活命权且拿来唬人罢了。难怪《三国志》评价他,说他“权以济事,咸此类也”。意思就是说,贾诩不迂腐,只要有利于解决事情,可以没有原则,善于权变。

说贾诩是聪明人,因此人洞悉人性

洞悉人性、熟悉人的心理变化,是一个聪明人必备的素质。三国时代,很多谋士有谋略、有文才、有胆识,但对于人性却理解不够。比如,东吴的张昭,极具才华,却始终不能洞悉孙权的心理,与孙权不能相容,位高而权微,没当成东吴的宰相。贾诩是一个极为洞悉人性的人。当初,董卓死后,贾诩在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手下干事,后来李、郭二人相斗,贾诩又逃到自己的同乡、屯兵华阴的将军段煨帐中避祸。贾诩素来很有威望,段煨的军队非常敬服,于是,段煨心里十分害怕贾诩夺其兵权,但在表面上对贾诩却礼遇有加。贾诩一眼就看出了端倪,他暗自与南阳张绣来往,张绣便派人去迎接贾诩。贾诩临行时,有人问贾诩:“段煨待你这么好,你为何还要离去?”贾诩却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待遇虽然优厚,却不可依靠,待久了一定会被他所害,而我离开他一定很高兴,又指望我连结外援,一定善待我的家人。而张绣缺乏谋士,也很愿意得到我,这样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保全。”贾诩到达张绣处,张绣果然大喜,对贾诩“执子孙礼”。而段煨知道贾诩离去,也果然对其家人好的不得了。由此可见,贾诩对于人性的把握,不可不谓之炉火纯青。正是对人性有极其深刻的认识和判断,贾诩才能避祸趋利、逢凶化吉。

说贾诩是聪明人,因此人深知形势

一个人聪不聪明,关键还得看他能不能认清形势,根据形势进行准确判断,从而作出正确决策。说贾诩聪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形势的分析判断极其准确,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能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作出最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早年,贾诩追随张济之侄张绣,曾向献计夜袭曹军,在宛城大败曹操,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爱将典韦,气得曹操捶胸顿足、痛哭流涕,张绣与曹操可谓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后来,袁绍与曹操大战,袁绍派人招纳张绣,张绣正要答应,可没想到贾诩却直接对袁绍的使者说:“你回去吧,今后也别来了,替我们主公谢谢袁将军,他连自己的兄弟(袁术)都不能相容,还容得下其他的天下英雄好汉吗?”张绣听了大惊,连忙扯着贾诩的衣袖,小声喊道:“喂喂,你干什么啊?不要这么不给人家面子吧?”贾诩却说:“不要和袁绍联合,去投奔曹操。”张绣听了更加吃惊,说道:“先生,你脑子没有烧坏吧?现在,我和曹操可是仇人也,我杀了他儿子、他的爱将,况且现在袁强曹弱,去投曹操,没搞错吧?”贾诩微微一笑道:“正是这样才去投曹操,你想啊,袁绍强大,你去投奔,没有什么大的帮助,曹操弱小,你去投奔却无异于雪中送炭;另外,我看曹操是有王霸之志的人,有王霸之志的人是不会计较私仇的,千万不要犹豫怀疑。”张绣听后果断率军投奔曹操,曹操果然是喜出望外,摒弃前嫌不说,对张绣好得不得了,还与他结为儿女亲家。正是贾诩对于与曹操关系形势发展变化的透彻理解、准确把握,才能让张绣作出正确的选择,得以善终,他自己也备受曹操重用。

说贾诩是聪明人,因此人知道进退

一个聪明人,一定是一个知晓祸福、能进能退的人。杨修文思敏捷,但不能算是聪明,怀才却到处炫耀,一味地表现自己的能力,结果被曹操杀掉;许攸奇谋诡计很多,帮助曹操火烧乌巢粮草,一举打败袁绍,平定北方,但却居功自傲,不懂得收敛,最终死于许褚刀下,沦为笑柄。贾诩聪明,就聪明在非常知道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贾诩成名很早的,早在董卓时期,他就在朝廷做官了。董卓死后,西凉部队一时群龙无首,李傕、郭汜等董卓的部将准备弃军逃走,贾诩一声断喝,说:“你们怎么这么蠢啊?这个时候逃回去,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把你们抓起来,还不如率军杀回长安,失败了就跑,万一成功了呢?”李傕、郭汜一听,嘿,十分有道理啊。于是率军杀回长安,还真给他说中了,王允自杀、吕布逃窜,汉献帝落入他们手中。李傕、郭汜对贾诩佩服得不得了,要封他做高官。这时,贾诩却推辞不要,李傕、郭汜反复劝,甚至威逼利诱,贾诩还是不为所动,反正我不做官。李傕、郭汜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欺负皇帝、凌辱百官,一有反对自己的,就刀斧伺候。贾诩在这期间,左右协调、上下沟通,保护了皇帝和一些官员。后来,李、郭二人兵败,朝廷搞政治清算,贾诩没啥事,反倒是护主有功的功臣。后来,贾诩投奔曹操后,备受曹操父子重用,显赫当朝,可他从不与外人相交,反正下班就回家关门不出,不参加宴请、也不请客吃饭。他家里的儿子女儿没有一个娶了或者嫁入豪门的,全部是普通老百姓家里的子女。有进有退,不骄不躁,贾诩可谓是知进退的第一人。

说贾诩是聪明人,因此人通晓兵机

贾诩不仅是机敏过人、洞悉人性、知晓进退,在兵机谋略方面,也极具天赋。当初,在李傕、郭汜帐中,贾诩便提出了进兵长安的计策,果然一战而胜。后来,在张绣幕中,在张绣与曹操的战争中,先后两次献计,大败曹操。有一次,曹操与张绣在宛城外大战几个月,后来曹操因朝中有事,慌忙退兵许都。张绣一看曹操要跑,憋不住马上要带兵去追杀,贾诩劝他不要去,并说:“此去必败。”张秀不信,带兵去追,果然被曹操伏兵所败。当张绣率领残兵败将回来时,贾诩却要张绣再率领部队去追赶,一定会大胜。张绣正要问为什么,贾诩道:“将军不要问,只管追,我保证你大胜而归。”张绣一肚子狐疑,带着部队又去追赶曹操,果然杀得曹军大败,大胜而还。贾诩解释道:“这次我们相持数月,曹操却突然回去,主要不是我们打赢了,肯定是曹操后方出了问题,所以才会急急忙忙退兵,但曹操用兵诡诈,肯定会设有埋伏,且曹操一定会亲自率军断后,将军虽然勇武,但对比曹操起来,肯定还是差一点点,所以第一次追赶我断定将军一定会大败,但后来曹操取胜了,一定会有所懈怠,曹操只会留部将断后,将军比起他的部将,还是更胜一筹的,所以第二次追赶曹军,我料定一定会大胜。”张绣听了恍然大悟。不仅如此,贾诩在谋略上更是十分老练。曹操要立王储,曹植才思敏捷,且幕中有杨修等谋士为之筹划,曹操好像有要立曹植为世子的意思,长子曹丕很着急,他向贾诩询问对应之策。贾诩只说了:“此事不难,您该吃吃该睡睡,该孝敬父母孝敬,该干活干活,小心谨慎,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管就可以。”果不其然,后来曹操认为曹植虽然有才,但举止轻浮,曹丕貌似木讷,但质朴凝重,最后选择曹丕做接班人。

总而言之,贾诩不像诸葛亮、曹操、司马懿那样建立偌大的功业,也不像荀彧、张昭那样活得有原则,为了心中的价值理念,争斗奋斗一生,不惜以死报之。他很朴实很实在,他的价值观就是首先要保存自己,善待自己的生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力所能及的事、做一点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他的聪明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因为,我们大部分人成为不了诸葛亮、曹操、司马懿那样的英雄,也成为不了荀彧、张昭、顾雍那样的名士,尽管我们时刻自命不凡,但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仍是普通人。普通人所最先考虑的,自然是如何自保。

贾诩的智慧,值得我们借鉴。

喜欢就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zaixianzx.com/wzxfc/9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