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的红色文化
★万载是革命老区、红色故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王首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年间,湘鄂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驻扎在我县的“小源”(今仙源乡),留下了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中央红五分校、红旗报社等一批革命旧址。先后诞生了兵团级、省军级领导干部16人,走出了杜平(中将)、王宗槐(中将)、张翼翔(中将)、谢胜坤(少将)、彭盛(少将)、罗章(少将)等六位共和国将军,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名。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是湘鄂赣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和缩影,先后被命名为省、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位于江西省万载县仙源乡(旧称小源),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史迹。年4月,为贯彻中央“加紧巩固修(水)铜(鼓)万(载)根据地,积极向东南袁水和樟树发展,与湘赣苏区打成一片,和中央苏区取得密切联系”的指示,中共湘鄂赣临时省委、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等省级机关数十个单位从修水上杉迁至万载小源。临时省委到达小源后,即开展了大量工作,先后制定了“三个月(4—6月)工作计划”、“参战计划”和开展全省革命竞赛的“冲锋计划”。公开吸收党员,发展党的组织;加紧对各组织的改造,扩大红军队伍;奖励生产,恢复和发展经济,使全省党员增加了2万多人,全省党员人数达到5万,主力红军发展到余人。开展了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取得了宜丰港口,万载株木桥等战斗的胜利,牵制了国民党60多个团的兵力,有力配合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由于斗争形势变化,国民党重兵“围剿”湘鄂赣苏区,小源面临重兵压境,为保存革命力量,年1月,湘鄂赣省委决定省级机关撤出小源,向铜鼓幽居、梓庄一带转移。
湘鄂赣省级机关驻扎小源近两年,小源一度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有“小莫斯科”之称。时至今日,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仍保留有丰富的湘鄂赣时期的革命旧址、旧居、战场遗址等,年5月,仙源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重点有以下5处:
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
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坐落于万载县仙源乡仙源村月山下王家屋,清代咸丰年所建。坐西朝东,土木结构,分正屋和侧屋,平面呈“凹”形布局。建筑面积平方米。内设省委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妇女部、少共省委办公室、省委书记办公室兼卧室、列宁室等。中厅墙壁上保留有当时书写的“办公厅”三个黑色美术字。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坐落于仙源乡仙源村王家大屋,清代民居,坐东朝西,砖木结构,并列两栋相通,均为上下两进,总面积平方米。内设省苏维埃会议室、劳动部、土地部、工农检查部、文化部、卫生部、内务部、国民经济部、省苏维埃主席、省苏维埃副主席办公室兼卧室、列宁室等。旧址内的走巷照枋上和后墙分别书写有“马克思路”、“列宁之路”和“工农专政”、“消灭进攻”等标语。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旧址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旧址,坐落于万载县仙源乡新市村袁家祠堂。坐北朝南,土木结构,总面积平方米。年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创立,驻于此屋。在此举办训练班3期,每期9个月,共培训军政干部人,为湘鄂赣主力红军及各县独立团、游击队培养了大批军政骨干。内设教室、宿舍、办公室等。旧址上厅中墙上当年墨书的《红五分校校歌》至今清晰可见。
中共湘鄂赣省委《红旗》报社旧址
中共湘鄂赣省委《红旗》报社旧址,坐落于仙源乡街道中段。清同治年间所建,原为王家祠堂。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有三进,总面积平方米。年4月15日,省委机关报《红旗》在此创刊。财政部、粮食部亦在此办公。
湘鄂赣省军区旧址
湘鄂赣省军区旧址,坐落于仙源乡仙源村罗家老屋。民国民居,坐东朝西,土木结构,两边分水,平面呈“凹”形,总面积平方米。此外保存下来的还有:湘鄂赣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址、省赤色总工会旧址、省无线电台旧址、省裁判部旧址等共计20余处。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有哪些危害甲氧沙林是不是治疗白癜风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