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万载百合之乡白水乡,还有鲜为人知

北京中科白癜风出席健康中国公益盛典 http://www.zherpaint.com/bzlf/kkjs/m/1271.html
江西宜春万载县的白水乡位于该县城西北部,距县城47公里,素有“百合之乡”的美誉。全乡地势成带状形盆地,北高南低,一条清澈白水河从乡村中静静地流过,因其水质纯净,河水冲刷的卵石,清澈明晰,水流其上,水的颜色更加明净,故称白水河,此乡村也名曰:白水乡。年8月27日,我们南昌的几位摄影爱好者在万载县采风探访,听说该县“百合之乡”的白水乡白水河畔有座明代石拱桥阳澄桥,建造优美独特,引起大家兴趣。翌日,我们在县城吃过中饭,驱车50多公里,前去探访。阳澄桥距白水乡东南米处白水河畔,因建桥者是明代欧阳澄,人称“六一公”,故以此称桥名,叫阳澄桥。据《万载县志》记载:此桥建于明嘉靖丁酉年(年),初为木桥。清康熙十三年(年)和康熙六十年(年)先后两次倾倒。嘉庆六年(年),欧阳澄后裔欧阳泰重加修造。该桥横跨白水河,曾一度成为白水河两岸百姓互通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据了解:南宋建炎年间,欧阳氏由庐陵(现江西吉安市)迁入白水乡,以山湾建村。欧阳氏世代崇尚文化,亦耕亦读。明万历年间,欧阳澄任广西太平府知府,官至四品。其间,白水商贸繁荣,来往客商甚多。明嘉靖年间,欧阳澄告老还乡,一次见山洪冲垮了木桥,给乡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众人提议再造,于是纷纷上山伐木架桥。“年年涨水,洪水冲毁了桥,年年伐木,年年建桥,不如不架。”有人感叹。架桥的领头人好不生气,说“莫说得轻巧,不架木桥,这七八丈宽的河面总不能跳过去呀。年年伐木年年架桥,我们也厌烦呀,但没得法子呀”欧阳澄恰巧路过,听到此话,认真地说:“要不大家看能不能这样,我出钱,大家帮忙建座石桥如何?”众人一听,都回头久久地望着欧阳澄。有人说:“好呀,真要是修建了一座亘古千秋的石拱桥,你就是大家的恩人,给你立一块与石桥一样亘古千秋的功德碑。”欧阳澄见众人附和,说到:“我不要功德碑,我只想方便乡亲。我是欧阳人氏,六一公,这桥建成后就叫六一桥吧。”于是,他感念族人对其的崇敬之情,派人勘测地势水位,请来行家设计,招来能工巧匠,砌墩拱券,刻碑雕兽,各司其职。此桥建造得到乡邻积极参与,纷纷凿石搬运,大力支持,特别是欧阳姓氏族人,任劳任怨,不计报酬,鼎力协助,仅年余时间,建成此桥。桥名初为“六一桥”,但乡民为纪念欧阳澄之功德,称之为“阳澄桥”。阳澄桥是一座二墩三拱的石桥,全长29米,宽5米,通高5.6米,拱顶由7根长方形条石砌成。桥面中间为车行道,两侧为人行道。筑有石栏,凿有滴水孔。两端桥台高6米,基础厚达2米,均用长0.8米、宽3米的青石叠砌而成。桥两端各有石阶11级。桥墩迎水面呈锥状,有效地减缓了流水的冲击力,发挥着桥基的自我保护功能。阳澄桥自建成以来,曾一度成为白水乡与白水河两岸群众互通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它见证了白水一方水土竹木、纸业的兴衰。而今,它随着时代的更迭,不再是人们往来的重要途径,石桥砖缝中已生长出杂草,但它历经沧桑,古老的色彩依旧香浓。探访采风,不知不觉已近黄昏,村中乳白的炊烟和灰色的暮霭交融在一起,飘飘荡荡,很有几分奇妙的气氛。我驻足桥头,凝望这座古老的阳澄桥,心中有着对建桥者产生几分敬慕。在乡村树梢艳丽的余晖里,村野苍茫的暮色中,阳澄桥傲然而立。它虽然曾经倒塌,但欧阳澄的后人与乡邻的村民一道,用爱心用挚愿再次搀扶起了它不屈的身躯。桥下的河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潺潺流淌,缓缓地向山外奔去,好似在合唱着一首动听的恬情歌谣。村民在河中砌坝拦水,灌溉稻田,白河水映照出了阳澄桥雄健的身影。尽管阳澄桥饱经风霜,但它在当地村民的心中永远年轻。数百年来的风雨岁月里,它是白水乡美丽的风景。人们从桥上轻轻走过,或者从桥旁的小道上经过,偶尔一回头,远远地看,那桥那人都是一幅绝妙的风景画。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zaixianzx.com/wzxfc/138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