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古城记忆之十六

年11月底,我结束了官元山的乡长助理工作,回到了人事劳动局。一天,县政府办公室陈又新主任找到我,了解了一些我写作上的事情后,问我愿不愿意到县政府办公室做秘书工作?我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家找到你,自然是看得起你。有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能错过?我于是满口答应。随后,时任常务副县长舒晓琴也找我聊了一阵,大概算是面试吧。接着就通知我到政府办上班了。没过几天,我就跟随鲍水新副主任到南昌参加全省名优特产品展销会万载展区的布展工作。

当然,在政府工作一般要具备党员资格。我于年6月27日在官元山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请党委书记王祥升和乡长韩志玉作了我的入党介绍人。之前我也不是没有入党的机会,我在政治上一贯要求进步,业务上也不甘人后,表现应该是不错的。年在县委党校电大班学习的时候,支部就把我列为了建党对象。

那个时候县委办和政府办的秘书都不是副科级,只能算股级干部。我在政府办是坐家秘书,主要是参加县政府常务会议,起草和印发有关文件,或者跟随县长、副县长下乡、下企业现场办公,回来后就要起草印发现场办公会议纪要,把领导处理解决的问题周知有关方面落到实处。

这一届的县长是聂炳成先生。副县长有舒晓琴、卢孟贤、聂敏文、郑桂兰等。办公室主任陈又新,副主任鲍庆华、鲍水新。我在处理公文之余,有时跟随卢孟贤副县长下企业,偶尔跟随聂炳成县长下基层。我的同事都是原来比较熟悉的人,先后有易均义、黄兆麟、黄勤、黄学云、周小荣、汪初英、罗志伟、叶新南、张华、温洪刚、陈华以及开车的几位师傅等。那个时候办公条件比现在差多了,没有电脑,都是靠打字员用打字机在蜡纸上打字,用手工滚筒印刷。秘书们不但要起草文件,还要负责印刷文件、分发文件,都是一手出,工作量比较大,晚上还常常要加班。尽管如此,办公室全体人员都很敬业,坚决执行政府的决策,维护办公室的正常运转。

聂炳成县长是个才华横溢的领导,他在万载卸任后,先后在地区供销社和林业局任职,写过很多文章在宜春日报发表,我都一一拜读过。可惜在他努力耕耘的时候,却英年早逝了。

年11月,我由县委选派到乡镇为副乡镇长候选人,开头组织部张广国副部长通知我到株潭镇去。我考虑到女儿还小,才5岁,离家太远不方便照顾家庭,便提出要求到近一点的乡镇,结果后来调整到了双桥乡,基本上遂了我的心愿。

这次政府办和县委办都安排了几个秘书下乡镇任职,不过,政府办的一般是担任乡政府的职务,县委办的一般是担任乡镇党委这边的职务,此后这种安排似乎成了一定之规。在仕途晋升上,县委办下去的人无形中领先了一步。

双桥乡位于万载县中部偏南,距县城20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有3万多人口。双桥原名大桥,因与清江县(今樟树)大桥公社重名,年9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取自然镇两桥相望的含义更名为双桥。

乡镇工作十分繁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除了要完成县委、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还要完成县委、政府各部门指定的工作,更要处理本乡镇的各项事务。乡领导和工作人员成天忙得团团转。那时候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在向县里交账时,计划生育属于一票否决的项目。乡里一般会把工作人员分成若干个组,由乡领导带队,冒日冒夜的到村组农户家里做思想工作,动员计划生育对象结扎、上环、引产等。遇到一些顽固对象,也会采取一些非常措施,赶猪、搬家具、拆窗户、捅瓦。其实我们也不想这样做,纯属无奈之举。有些农户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有的生了四、五个女孩还不心服,非得生出个男孩不可。谁料想二十年后放开生育二胎,可当时我们却实实在在的得罪了人,有些人可能至今还在记恨我们。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此一时彼一时也。

在双桥工作三年,我最大的功劳莫过于为双桥初中选址。为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年,根据县里的要求,双桥乡要建一所初中。在选址问题上,我与乡里个别领导的意见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我虽然不分管教育,但作为乡政府班子的一员,也有责任和义务为一所学校的百年大计考虑。他力主在一个叫“鬼打窝”的地方建校,并带我去看了这个地方,但我对这里很失望。这里地无三尺平,几座小山头高低起伏,树木都没有一棵,离水源又远。若到夏天,学子们岂不要晒成干鱼?尔后我找了一些社会贤达征求意见,最后我接纳了双桥职中张韬老师的建议,并到实地察看,认定在双桥花炮厂后面的老富冲为理想的建校地址。

老富冲原名老虎冲,这里原来森林茂密,有老虎出没。得名老虎冲。清咸丰间,马氏从牟陂下迁此,改称老富冲。当然今时今日这里已经没有老虎了,但依然树木葱郁,地势平坦,还有一口数亩大的湖塘,取水方便,可以说是一个天然的建设校园的理想之地。我在班子会上提出了我的意见,谁料遭到了个别领导的激烈反对。“一个猫逼大的地方,怎么能建学校?!”至于能不能在那里建校,我已心中有数。我坚持自己的意见,据理力争,并且第二天上午带着全体班子成员到实地踏勘。结果同我预料的一样,大家看了之后都很满意,一致赞同学校就建在老富冲,我的心里油然升起一股成就感。

校址确定之后,乡里一次性征地78亩,从规划到建成建筑面积平方米的“三十年不落后,五十年照常使用”的新校园,仅花半年时间。当年9月,新建的双桥初级中学就开始招生。年4月,双桥乡在全县中小学校园“六配套”建设表彰大会上获得了“新建初中特别奖”。为襄助家乡学子,双桥山溪村籍台胞包立言先生在该校欣然设立“包秦邦-马金兰奖学金”,每年资助优秀学生或困难学生10人。

此后,我曾经到过双桥初中走访,看到在那优美的环境中,老师在安心教学,学生在安心读书,我感到十分欣慰,当时为校址之争受的委屈早就烟消云散了。个人受点委屈换来孩子们这么好的读书环境,值了!

双桥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都很丰富,我常常流连其间而不知返。

位于山溪村刘家塅西偏南1公里的东洲书院,建于清道光六年(),是由客籍绅士张瀚、叶樊本、钟斯敬、曾维新劝捐而建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建成了乡酒厂,仅存校门和围墙,九十年代末又改建成了乡农贸市场。从元代最早的株潭获富的张岩书院到清代高城下院的龙章书院,万载共建有49所书院。而目前保存得比较好的仅有建于清同治六年()岭东乡的东山书院,但也修复得不如原样。

位于尚庄村尚襁坑有一座始建于宋代建炎二年()的南岳祠,俗称太保庙。传说宋建炎年间,有一乡民在蜀江中放竹排,水中浮来一根木头紧随竹排一起逆水而行,直至牟溪都未离开。撑排客甚觉稀奇,捞起木头一看,乃是沉香木。排客惊喜之下带回家中。谁知半夜沉香木托梦,言明是太保化身,指令排客雕成塑像,建祠立庙。于是,排客便与乡众捐钱立祠,将沉香木雕刻成太保面目,立于祠中供奉。

古老的建筑还有水南村的道公祠,建于明代末期。而建于山口村清代道光五年()的凸形贞节牌坊,虽墙面斑驳,但其“圣旨”“万载县钟沧文之妻张氏立”“八月二十六吉旦”等石刻旧貌依存。据王炼先生考证,钟张氏27岁寡居,守寡67年,享年94岁。在她88岁时,地方政府呈报朝廷核准,设立此贞节牌坊。每每经过这里,我都会对这位守抚孤眼观五代的妇女产生无限的敬意。

↑贞节牌坊

而令我震惊的是立于西江村柳氏宗祠门首的“义士柳茂胜旌异碑文”石刻,该石刻碑高一米八左右,碑文刻于明代成化五年()。是时天下大旱,皇上诏文号召天下义士捐钱献粮。江西都察院遵照旨意,下文至郡县。万载知县陈候璨即书写榜文全县张贴,并召柳茂胜至治所,深谕以国家救荒之政,朝廷旌异之教。柳茂胜毅然出粟一千石,为国周急。皇上为表彰义士柳茂胜,便下旨立碑,以志不朽。

↑柳氏宗祠

朝廷近四百字的碑文,对柳茂胜的义举大加赞赏。这在当时应该是轰动全县的大事件。由于后来疏于维护和无人居住,柳家祠堂的前栋已经倒塌了。

↑石刻碑

我借工作之便,到过几次西江村,发现柳家祠堂墙壁上居然还有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标语。年,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和二炮电视艺术中心拍摄由万载湘鄂赣革命纪念馆黄英豪等人创作的三集电视连续剧《彭德怀铁血湘鄂赣》,也在西江取了景点,如今在柳家祠堂附近的墙壁上还可以看到拍摄时重新书写的红军标语以及整治如旧的环境。

双桥这片红色的土地,也孕育了几位军队的高级将领,原辽宁省锦州军分区副政委吴振杰是尚庄村人。原皖南军区后勤部副政委钟容是深塘村人。而龙溪村的白茅冲是原第二炮兵副政委王宗槐的出生地。白茅冲位于四十里火烧山的腹地,环境清幽,安宁静谧,溪水清澈,村民淳朴。从柏树村有一条机耕道通往龙溪,道路两旁悬崖峭壁,不生寸草,只在山顶上稀稀落落的长了一些灌木。

↑火烧山

双桥的自然风光也使我心醉,在乡西南5里的一座山腰上,有一个充满神话传说的山洞叫蚺蛇洞,因位于村庄之南,俗名又叫南蛇洞。它是一个旱洞,洞内蜿蜒曲折,也有一些石笋,洞底有一小口,人只能爬行而进。传说有大蛇死在其中。为了开发此洞,我曾带领一些人前去考察过几次,把洞下面的一处泉水取名为“龙涎”,并叫当时乡办公室主任李频写了“南蛇洞”三个大字,足足有两米高,竖立在山顶上,异常醒目。后来,当地村民集资修整了道路,清理了洞里洞外的环境,拉进了电路,时不时也招徕了一些游客。

而位于牟村与龙田之间的石庵洞,也使我流连忘返。旧传有僧在这里自然得道飞升,“文革”前这里还有石屋,前后两栋,高两丈,广三丈余。明天启间僧圆空增置僧舍,当地人钟孟七等倡置香火田亩。可惜石庵在“文革”中被毁。石庵后面即石庵洞,该洞穿山而过,人们往往穿洞过去打柴或在洞中歇息。洞内平坦,大概有二、三百平方米。这里冬暖夏凉,大热天进来,汗水即止。洞内还有一线泉水从洞顶嗒嗒嗒地滴下来,饮之甘甜如饴。清邑进士辛绍业就曾写过《石庵》诗,诗中有“乳泉时一滴,长作雨余音。佛像塑奇古,未令蝠粪侵”的描写。

洞外石壁脚下有不少好像非人工形成的石臼或冰臼,外围石山像是一个巨大的回水湾,好像曾经接受过海水或冰块的无情冲击,在石壁上留下了一条条狰狞的擦痕。这是不是冰川时期的杰作呢?我不是地质学家,只能胡乱揣测。

县境内包括双桥、赤兴一带在震旦纪(距今约17亿年)到中三叠世(距今约2亿年)这一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次从陆地到海洋,又从海洋到陆地的变迁,遭受了多次海水淹没并接受沉积,因而留下了四十里火烧山这一古老的陆地,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山川地貌。

双桥是个神奇的地方,流传着大量的神话传说,后来我都把它们收录进了我出资主编的《万载民间故事大观》。

年11月乡镇换届,我告别双桥到县文联工作。在欢送会上,我只说了一句话:“欢迎大家来稿!”(注:作者写的是当时,文中很多地名和现在有区别)

本文作者:胡学正

责任编辑:邓超

审稿:华丽

审核:语文

小编

新闻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zaixianzx.com/wzxdl/9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