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是历史的舞台,历史格局从来离不开地理的山川河流与气候变迁。
历史上的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里所说的气候变化并不是指一年四季的冷暖变化,而是指大范围的年平均温度的变化。在地质史上有过多次这种大气候的变迁,寒冷的时期叫作冰川期,温暖的时期叫作间冰期。
从距今万年以来是地质史的最后一个纪--第四纪,在第四纪我国先后发生过4次冰期,最后一次冰期叫大理冰期,大理冰期大概在距今1万年前结束。冰期过后全球气温逐渐回升,但并不是一路攀升,而是仍有冷暖的变化。
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根据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所提供的气象和物候资料,对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这样一条曲线:
根据竺先生的研究,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可以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第一温暖期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这一时期的气候状况主要是依据考古资料来推断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獐、竹鼠、貉等亚热带动物的骨骼,河南殷墟遗址中除了獐和竹鼠外还出土过象、貘、水牛的骨骼,甲骨文中也有许多关于大象的记录,山东历城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过炭化的竹节,而现代竹类的生长范围大体上都在江南。据推测,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大约比现在高2℃左右。各地的新石器文化就是在这一长达年的温暖期内蓬勃地发展起来的。
位于陕西宝鸡的周原农业发达,哺育了周族人,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推翻商纣王建立西周王朝。
第一寒冷期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大体相当于西周前期,历时比较短暂。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大约要低1℃左右。
由于气候变冷,受到影响最大的还是处于中国西部内陆的少数民族,包括戎狄、玁狁等,因为那里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严重、最迅速,尤其是森林的退化。由于食物的匮乏,为了生存,戎狄、玁狁开始了对中原民族的入侵。我们在《诗经》中就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抵抗异族的诗句。
周王朝多次与犬戎、玁狁交锋。周都镐京,接近戎狄,汧渭两水中间更是西戎入侵的路线。西周前期国力鼎盛时,对戎狄作战多有斩获。中期以后,国力衰微,戎狄屡次寇周,在宣王时候,戎狄入侵更加严重,战争互有胜败,于是开始依靠修筑一系列的城防御阻止戎狄深入。这可以说是长城最早期的雏形。
最后戎狄入侵亡了西周。
第二温暖期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初,大约相当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大约比现在要高2℃左右。
汉民族正是在这样一个优越的环境中走向了强盛的高峰。
第二寒冷期从公元初到公元年,即东汉三国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又降到了现在的年平均气温以下。
在这一寒冷的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一波又一波地南下,“五胡乱华”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中原汉民族的政权在他们的冲击下瓦解了,不得不迁到了江南。
另一个就是中国北部、东北部的森林也开始退化,渐渐成为游牧民族发育、发展的“温床”,于是以后侵扰中原的民族的起源地渐渐从中国的西北部向东北部转移。
第三温暖期从公元年到公元年相当于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大约比现在要高1℃左右,气候暖和到了连长安城里都能种梅花和柑橘的程度。
汉民族在这个温暖期里又一次达到了强盛的高峰。
第三寒冷期从公元年到公元年,大约为两宋时期。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要低2℃左右。
迅速的气候变冷、粮食减产、疫病流行,使得将汉文化发展到顶峰的大宋朝顷刻间坍塌。在这年间,先后有女真、蒙古两支少数民族南下,有辽、北宋、金、南宋等政权覆灭。受到后继持续的影响,就在这不久后的几十年间,疆域最辽阔的蒙元王朝也分崩离析,走入历史的尘埃。
第四温暖期十分短暂,从公元年到公元年只持续了短短的一百年左右。
第四寒冷期从公元年一直延续到现在,中国的气候进入了一个长长的寒冷期。从总体上说,最近一千年中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要低1℃~2℃。
在这个气候偏冷的一千年中,从事农业的汉民族的发展走下坡路了,而原来生活在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又一个接一个地南下,像走马灯似的活跃在中原的大舞台上。
明末也是处于一个气候变冷的小冰期,导致山西、陕西的降雨量锐减,农作物连年歉收,从而大批农民为了生存,被迫参与造反。即便是崇祯皇帝再怎么宵衣旰食,也最终斗不过强大的大自然,回天乏术的大明朝在一群饥民与乱民的造反中灰飞烟灭。满清乘虚而入,得了渔翁之利。
上图是在湖南博物馆拍摄的一张展板,明显对应出气温变化与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时间点。
气候变化会使得内陆的森林向草场退化,而游牧民族在草原上有意无意的举动也会加速森林的破坏,同时也会造成草场向荒漠化演变。
在生态环境中,森林对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是远远好于草原的。早期内陆还是森林或疏木草原的时候,对于气候变化有一个很好的缓冲。等全部变成草原的时候,容灾能力就大幅度下降,一场大的暴风雪、一场突如其来的旱灾,就会使得牧草枯死、牛羊大批死亡,游牧民族的生存举步维艰。为了活下去,南下掠夺就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唯一选择。所以他们入侵中原的频率越来越高。
在中国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比如号称盛世的春秋、秦汉、隋唐、北宋,都是处于气候温热且相对稳定的时期;而所谓的乱世,诸如“平王东迁”、“五胡乱华”、“靖康之难”等,都是处于气候大规模剧烈变冷之后的。
毫米年降水量线
从大兴安岭的西坡,贯穿松花江流域,从西辽河上游和燕山山脉穿过河套,经过黄河、长江上游和西北流域到雅鲁藏布江河谷画一条线,以这条线仿佛有神奇魔力。
这条线东南部是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地区,适合农业耕作的农业文明;西北部是半干旱地区,是适合畜牲为主的游牧文明。在华夏文明多年的历史中,两个文明之间的交火在此持续不断。
四个周期的气候变化中,只要气候变暖,将导致农耕文明向北方扩张;相反,寒冷的气候意味着游牧民族完全南下。
重要文章
〖用历史学语文〗是什么?
〖用历史学语文-夏商西周〗精品网课
免费!1~5年级历史课程设计汇总
小学低年级学历史路线图
河北电台专访用历史学语文
『用历史学语文』获得省级重点资助课题
如翚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