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西安艺术市场调查再造盛唐

西安,古称长安,西北第一大城市。这座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国文化艺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阎立本、吴道子、武宗元的绘画艺术;大雁塔、兵马俑的建筑雕塑艺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以及胡汉融合、钟磬齐鸣的音乐艺术在这里交相辉映,成就了一出雄浑壮丽的大唐飞歌。

然而,随着五代之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宋代以后,西安逐渐失去了文化中心的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沉寂。民国时期,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陕西红色文化、敦煌考古及长安画派曾一度使西安成为中国文化艺术中重要一脉。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曾涌现出大量表现中国乡土民俗的艺术大家,老一辈的赵望云、石鲁、黄胄,中生代的刘文西、王西京、崔振宽等学院派画家都声名显赫。西安目前处于艺术高产期的画家以杨晓阳为代表,其相对正统、表现技法学术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美协等官方艺术圈颇受重视。

然而,比起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西安的艺术市场一直不温不火,虽然画廊数量和从业者并不少,但由于没有一家像样的拍卖机构,在中国这个二级市场为王的艺术界几乎失去了市场话语权。西安,一度被称为艺术市场的黑洞,直到近几年,随着纺织城和半坡艺术区的建立,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

近日,记者深入西安艺术市场,管窥这座中国历史上文化遗产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在披上现代文明外衣之后的艺术市场发展生态状况。从画廊业、市场影响、纺织城新兴艺术区三个方面分别进行针对性调查,以此让读者初步了解西安地区艺术市场发展状态。

◎中国证券网记者李虎唐子韬

画廊现状:国画一统天下

熟悉中国艺术市场的人都知道,西安虽然本土几乎没有像样的拍卖公司,但西安并未缺席20年来中国艺术市场飞速发展的这场盛宴。

伴随着中国书画市场行情的整体上扬,从年开始,陕西西安地区的书画艺术家作品也一路高歌猛进,除了老一辈长安画派画家石鲁和黄胄作品的市场表现突出,迈入千万元级别,一些在世的当代国画家的作品价格上升也不逊色。以刘文西、王西京、崔振宽等为代表的一线画家作品的价格从年初到当下增长了七八倍,紧跟其后的二、三线画家的作品也在这种趋势的带动下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二级拍卖市场上国画板块的繁荣依赖于一级市场的有力支撑,在西安有数量众多的经营绘画作品的店铺,从美术馆、博物馆到街边的小地摊,价格各异。

目前,西安的画廊比较集中地分布在湘子庙街和书院门古文化街,这里的经营状况代表着西安书画市场的总体面貌,是市场的晴雨表。两条街隔着一条马路,里面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画店,由于书院门紧邻碑林,因而在这条街参杂着一些买拓片与文房用品的店铺,古色古香的建筑使其颇有北京琉璃厂的味道。除了这两个地方,在一些美术馆及各类博物馆、展览场所也有附属的画廊,如位于西安曲江池边的西安美术馆,馆内一层全被各类画廊占据。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兵马俑博物馆等地方,也有许多以书画作品为主打的艺术品商店。

西安画廊业的经营群体由个体与机构组成,其经营方式一般是代理或者代销,也有画家自产自销。不少比较上档次、经营比较规范的私人画廊都聚集在湘子庙街,这些画廊基本采取与多家画廊共同代理一位画家的方式,有时也会与北京的一些中小型拍卖行联系,将作品送拍。与湘子庙街相比,书院门的画廊更多像传统意义的画店,经营模式一般是代销。总体而言,这些画廊的经营者很多是对书画有兴趣的商人,但他们在作品的选择上基本是跟风,不少人对艺术史几乎一无所知,而画廊所经营的书画基本以销路比较好的山水花鸟为多,尤其是一些带有吉祥寓意的题材,如代表富贵的牡丹和带有聚宝盘移位的山水画比较受一般市民的喜爱。一些小幅的花鸟画,由于携带方便,价格便宜也颇受游客欢迎,而人物画和书法作品则比较少。

作品价格则受画家名气、作品质量、尺寸大小等因素影响,从上百元到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不等。而在画家的选取上,比较好的画廊如湘子庙街的画廊以及美术馆、历史博物馆所设的画廊,一般会代理或代售王西京、崔振宽、王宝生等西安一二线画家的作品。正如当地一位从业人员所说:“湘子庙街代理的更多是名家作品,而书院门则更多是非名家或草根作品。”但这些画廊在画家的选取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基本上会选择美协、书协、画院、学院等具有官方身份的画家,而且都是以中老年画家为主。

书院门

对于比较有潜力的青年画家的优秀作品,有少数画廊也会进行代理,如湘子庙街美术馆平时除了进行各种主题的展览,也会销售作品,对于一些很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进行包装代理。而这些机构的销售对象一般是本地客户,他们多处于送礼、收藏、投资又或是装饰家居,也有一些远道而来的外地藏家、画廊主来这里淘宝。有些上海、深圳等东南沿海地区画廊常年在西安收购作品,然后再送往东南地区销售,利润是在西安本地的好几倍。

封闭固守、自给自足

无论是私人画廊还是艺术机构,他们在运营模式上都有相似之处,即还没有走出传统业态,很多事代销作品的低级形式,与画家的合作非常松散,很少实行代理制,尤其是全权代理。很少有画廊会像上海、香港等地画廊一样,会花时间于挖掘、培养、乃至包装宣传一位画家,而是更多地摘取现成的果实,销售一些已成名的画家作品。

在营销上,西安画廊更多采取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顾客上门,能够为画家持续进行有效宣传、策划展览的画廊屈指可数。画廊在画家的成长过程中不能扮演重要角色,致使比画廊档次低很多的“画店”充斥整个市场。根据TEAFA等权威机构的数据可以得出,西安画廊业经营上的缺失,使得由西安领衔的整个西北地区艺术市场在全国七个大区(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华中、西北、东北)中仅高于东北地区。

尽管西北艺术市场在全国占比并不重,但这些作品却在西安流通很快,而其他作品在西安的销售情况远不如本地画家。长安画派中石鲁、黄胄两位大师的作品近几年飞速上涨。但总体来看,长安画派的行情相比其他画派仍然较低,如长安画派的开山鼻祖赵望云在美术史上和徐悲鸿、张大千、李可染、傅抱石齐名,但价格不及后四位大师的百分之一,目前其最高价作品也仅是万元的《巴山新村》。

西安众多的画廊所经营的艺术品基本相同,都是以西安地区现代画家的作品为主,如刘文西、王西京、徐义生、郭全忠、崔振宽等十来位画家的作品,其次是少量的长安画派老一辈画家的作品,如石鲁、赵望云等。国画在当地的繁荣,一方面得益于西安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中心;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西安本地藏家普遍有一种国学情结,大部分人对国画有一种出自内心的喜爱。当然这也少不了西安美术学院等美术高校的推动。但在西安众多的画廊里,我们发现其经营品种非常单一,十有八九是经营国画,少有油画,更别提影像、装置等前卫艺术。面对国画市场的强势,一些经营油画的画廊为了更好的销售作品,一般会选择手法写实的风景画、静物画、人体油画等,价格上,也非常便宜,多是三、四千元。

纵观中国艺术史,其实西安并不缺乏优秀画家,这里行业资源极其丰富,但缺乏的是深入的挖掘。西安画廊经营的国画基本上是西安本地出产,风格保守,除了在亮宝楼的中国美协西安展览中心有展销刘大为等一批全国美协画家的作品,在其他地方罕有西安地区以外的画家作品。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之西北风情和红色革命的影响,其地缘文化集中体现了祖国西部的美,一种以崇高为基调的美,这既有壮阔雄大的一面,也有封闭保守、缺乏进取的一面。

正如西安人常自嘲“这里的人都是靠祖宗吃饭”一样,西安既不是像北京那样的文化市场中心,各种文化艺术交汇融合;也不像上海那样藏家聚集,为西洋文化捷足先登之所。西安偏于西部,相对闭塞。改革开放后,北京和东南沿海频繁接受西方艺术思潮,85新潮、达达主义、卡通主义席卷京沪甚至四川重庆之时,夹在潼关以西、秦岭之北的西安依然浑然不动。相对保守的地缘文化使西安的画廊从业者及消费者把目光只放在西安地区的画家身上,画廊落后的经营理念,使得西安本地绝大部分画廊还处在画店甚至画摊的状态,远未形成类似西式画廊的完善运作机制和行业规则,他们已经在现代艺术市场中失去竞争力。如果西安的画廊业不端正自己的角色,缺乏主动性,显然不利于提升当地画家在全国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其区域市场壁垒,也不利于西安艺术市场多样化的发展。

当代艺术:随纺织城一起潮起潮落

年初,西安几位当代艺术家白夜、贺军、王风华、岳路平等租用西安市国营西北第一印染厂厂房,将其改造成艺术区。年6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当代艺术也由此真正进入西安大众视野。

纺织城艺术区

纺织城艺术区自成立以来,艺术家以及艺术机构纷至沓来,目前已经存在的5个分区中,分布着西安塑造中心、创造工坊等近百家艺术机构以及数十个艺术家、设计师工作室。此类工作室多为西安美术学院或外地驻留西安的教师、毕业生成立,成立之初只被定位为艺术家的个人创作空间,偶尔举办展览,以满足个人创作及艺术家交流需要。

纺织城艺术区成立后不久,就被外界视为西安展现其现代魅力的一个窗口。大门处抢眼的梦露经典捂裙雕塑,三只与各处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装置、错落有致的摄影海报,旧式汽车与自行车等。一时间,这里成为西安地区拍摄婚纱照的最佳地点。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和北京、杭州南山路、上海莫干山比起来,这里旅游商业机构稀少,几乎不见商贩踪影,尽管说明此地并未变成那样徒有虚名的旅游胜地,也从另一面表现出了淡漠的商业气氛。记者采访时,为了买瓶水都几经周折,最后从一个艺术家那里“讨”到一瓶,当记者称赞纺织城不像那么游人纷杂时,这名画家自嘲道,游客少固然好,但也说明没人来买画。

纺织城艺术区

尽管纺织城目前人气并不爆棚,但租金的上涨速度依然堪比一线城市。年初创时,月租金每平方米仅为5-7元,如今已经涨至60-80元。不断攀升的租金及各项成本,使得当代艺术的主力创作群体——年轻艺术家望洋兴叹。此外,纺织城艺术区艺术家的自主改造并无整体规划,缺乏外部空间的统一与完善。此类问题常见于国内自主改造的艺术区,但多数经过政府或商业机构的整体包装后,成为城市的“明信片”,但也会带来过度商业化,艺术本体价值遭到严重削弱的问题。如北京,表面的繁华早已掩盖其艺术区本质的衰落,成为被异化的艺术区典型。

除了租金上涨过快、缺乏商业投资以外,纺织城艺术区的问题还在于西安本地文化思想相对传统,缺少当代艺术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土壤环境。此外,西安主流艺术群体依然拥有浓厚的官方背景,由其主导的审美思维相对排斥先锋派艺术。西安很多当代艺术家为了谋生,偏离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制作了一些当地受众能消化的作品,呈现出折中的意味。

未来西安:兼收并蓄、再造盛唐

西安,这个与北京、上海并列为三大最具国际知名度的中国城市,既拥有厚重深沉的文化遗产,也有着文化没落、市场衰败的艺术哀思。近年来,针对西安文化艺术市场存在的种种问题,陕西省、西安市政府均进行积极改造。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半坡国际艺术区就是其改造的重点项目,这个新成立的艺术区已经成为一个集历史文脉、当代艺术、文化产业、建筑空间、休闲生活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园区,以西安传统的艺术价值观为主导,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迎接来自全球各地的当代艺术。目前,经过近一年的运行,半坡国际艺术区成果初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放大,也和北京草场地艺术区、杭州LOFT49、深圳观澜共同成为中国艺术市场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zaixianzx.com/ftrq/10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