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万载县 >> 风土人情 >> 欧阳氏起源

欧阳氏起源

简介

欧阳姓拼音:ōuyángxìng,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位。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位,当今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0.%,总人口大约有91万人。

欧阳姓溯源

  单一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战国末期楚国给越国句践后裔子蹄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长于姬水,以水名为姓称姬姓。

  传说,黄帝有四位妃子,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元妃西陵氏,也就是发明养蚕的嫘祖,生有一个儿子叫昌意。昌意的儿子叫颛顼,后来缔造夏王朝的大禹是颛顼的孙子。

  当时,洪水滔天,帝尧让颛顼的儿子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失败,被尧处死。舜向尧推荐鲧的儿子大禹去治水,那时大禹刚刚二十岁。

  大禹带领治水大军,利用疏导的方法,将洪水引进河道和开挖的渠道,他忠于王事,历经艰辛,辛辛苦苦三十二年,终于治好了洪冰。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成为历史佳话。

  尧帝逝世后,舜继承了帝位。舜帝年老后,让大禹接了班。大禹即位后,建都于安邑(今河南安阳),史称“夏”。他死后葬于会稽(今浙江绍兴)。

  大禹为欧阳氏的祖先,其子夏启正式建立了夏王朝,数传至姒少康时,封支庶子孙姒无余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建立了最早的古越国。从此,这支夏禹的后代便在当地发展繁衍,并且经历夏、商、周几个朝代,一直王位相传。

  直到春秋时期,越国的王位传至姒允常时,有子名叫姒句践,史称越王句践。不久越国被吴国给灭掉。十九年后,姒句践又复国,并吞并了邻近的吴国,之后参与中原地区的争霸,成为春秋历史上的最后一位霸主。

  越国再下传至越王句践的七世孙姒无疆,越国开始中衰,最终被楚国灭掉。

  在亡国后的越国贵族中,有人隐居不仕,有人则获得楚国的封赏,其中姒无疆的次子叫姒蹄,便被分封到原越国境内的乌程欧余山南部(今浙江湖州),为欧余亭侯。由于古人习惯称山南为阳,姒蹄以及后世子孙也被称为“欧阳亭侯”。久而久之,姒无疆的支庶子孙便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氏、区氏、欧阳氏、欧侯氏四个姓氏。欧阳氏与欧、区氏、欧侯氏同宗同源,皆是以封地名、或侯爵名为氏。

  在历史上,欧阳氏曾一度被迫改为单姓阳氏。

  据历史文献《宁远县志》的记载,元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腐朽的元朝政府,当时即有一支欧阳氏家族为主的起义军。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安天下,曾意图招安欧阳氏义军。而欧阳氏全军上下拒降,明太祖大怒之下诏令诛灭欧阳氏家族,欧阳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为单姓“阳氏”以避其灾。

  直到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执政时期(公元~年),明正德三年(公元年)的进士并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今江苏南京)等十府的一代名臣阳铎发明了“摊丁入地”之策(即后来明、清朝时期一直实施的“摊丁入亩”之策),使明王朝税赋大增,明武宗由而大喜,阳铎遂乘机请旨要求恢复原姓,明武宗诏准,从此欧阳氏一族方得以恢复欧阳复姓。

  欧阳氏族人皆尊奉夏禹、姒无疆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

  夏禹、姒无疆。

各支始祖

  欧阳万:唐禧宗乾符年间为安福县令,深仁厚泽民恋之留家东乡之义历祖葬邑南城外五里地,名三都四大冢,巍然陇中地,号欧君里,民不忍忘,合上中下三堡肖像,立祠祀之名欧,王朝载邑乘详谱,祠墓志中旧谱云葬泰和株林,误矣,巳从删正。生子一:欧阳和。是为江西庐陵欧阳氏始祖。

  欧阳凡:唐僖宗时为吉州刺史,因家焉,至五世凡得六孙,遂衍六大派,谟居安福洞渊,托居庐陵安德里,玄居安福黄石,堂居庐陵永和,弘居庐陵钓源,戊居安福义历。是为安福令欧阳氏始祖。

  欧阳开曜:南宋宝庆年间自安福祝旦桥迁萍乡,卜居大院。是为萍北大院欧阳氏始祖。

  欧阳可大:南宋时赴长沙从军,遂徙居宁乡。是为宁乡欧阳氏始祖。

  欧阳添贵、欧阳舒誎:元季自安仁里迁居善化,六世孙舒谏遂居善化河西七都尖子山。是为长善欧阳氏始祖。

  欧阳迁武:明洪武时自江西南昌铁树观筲箕坡徙居巴陵贾沙暇。是为巴陵欧阳氏始祖。

  欧阳邦美:明永乐初自豫章来潭,传三世,衍为乌石隆公,燕窝陧公等八房。是为湘潭锦石欧阳氏始祖。

  欧阳绍中:明建文间由豫章迁居醴南十八都枧上。是为欧阳氏少峰公支始祖。

迁徙分布

起源

欧阳氏复姓或是古老的汉族姓氏,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九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二十五位,人口约一百零八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左右,望族出渤海郡。欧阳姓(欧姓、区姓、阳姓)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位列宋版《百家姓》复姓的第4席,据公安部年身份证数据库数据,欧阳姓氏排名为60-70位,为万人-万人。其发祥地为渤海郡(今河北省沧县)。据《姓谱》载,越王勾践之后,支孙封于乌程欧阳亭(浙江湖州),其子孙以此地名为姓。欧阳伟在(公元前—)称帝,欧阳摇在(公元前—)称帝,欧阳建在(前—前)(—称帝)。

古代

欧阳氏中曾有“继固承迁五代史,勒碑刻铭九成宫”之誉,指的是宋欧阳修撰成《五代史》。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留芳史册。欧阳氏出自姒姓,战国时,越王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受齐人唆使,出兵伐楚,结果被楚灭,无疆也被楚军所杀。无疆的儿子们争夺王位,各居一方,次子蹄占得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的欧余山,由于位处山的南面,又称之欧余山之阳,自任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就用此封地为姓氏。其中有姓欧阳,有姓欧,有姓阳,甚至,有的姓欧候。汉时有欧阳生,字和阳,博通经史,为“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之4世孙欧阳也余曾为王莽的老师。唐时有欧阳询,字信本,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北宋有欧阳修,是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出渤海郡。西汉时置郡,地点在今天的河北省沧县。当今,欧阳姓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彭泽县(彭泽县欧阳为欧阳“奕”后代,生七子,遂为彭泽县欧阳氏七庄,有人以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萍乡、新余、吉安、永丰、乐安、万载、赣州、会昌、安远,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广东省广州、江门,河南省新郑,四川省绵阳、南充营山县、达州开江、遂宁,安徽省阜阳、滁州,湖南省长沙、永州宁远县、涟源(石旗头)、新化、浏阳、隆回(六都寨、司门前、石桥铺)、洞口、溆浦,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等地。湖北省枝江欧阳氏族为欧阳修长子欧阳发的后裔。

现代

今湖南省的长沙市、浏阳市、隆回县、东安县、宁乡市、衡阳市、攸县、常宁县、宁远县、永州市新田县,江苏省的淮安市金湖县、宿迁县,河南省的登封市、周口市,福建省的福州市、晋江市,江西省的南昌市、新建县、萍乡市、新余市、彭泽县、星子县、宜春市、赣州市、吉安市、乐安县、永新县龙源口镇、永丰县、万载县,四川省的绵阳市、遂宁市、资阳市、什邡县、资中县,重庆市开县,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山东省的招远市、枣庄市薛城区,广东省的广州市、从化市、江门市、河源县、揭阳市惠来县,安徽省的阜阳市、滁州市,湖北省的荆州市、襄樊市,枝江市、潜江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田东县、柳州市融水县、滕县,河南省的新郑市,等地,均有欧阳氏族人分布,其中湖北省枝江欧阳氏族为欧阳修长子欧阳发的后裔,而江苏省欧阳氏宗人大都居住在丹阳西门外荻塘欧甲(司徒)、下坯欧甲(全州)。至二十一世纪初,全市在籍的欧阳氏族人有一千五百余人。

字辈排行

欧阳氏家族字辈:“蹄恒朝完东谟摇朱鄅行冯惠茱仲士蕖翘纲举迹纯基质成晋启乾焕景僧頠询通幼昶琮晤彻弦(铉)邈规绪万和雅效(楚)谟(托詃堂弘戍)鄠(郴邦莘泰)俊(伸仪伾信偃佺仿)观修(昞)发(奕棐辨)宪(恩愿)世(弼能保安)惠(利庆)凤日德(仪崇)勋法(济)重万祥(缘善)日(彬春晖旭昂升昱礼政英顒宣)通(胜春惠先网洪泰行嶶)光(清亮显通明煜临表缘宪福秀济)宪(玺)祥(林珍瑞禧昂礼宗夔轸毕鹗勺)凤(魁新珊略韬策)木(桁尧舜禹左右)达(运还桂芳芬葵苗积善)源(泛淑宾宝昭仁义圣贤书皓白达逊道通述迩)位(佐祯祥福佑祉祝嗣)偹(仅任位佩傅伦隹伟)承基绍祖世家长作述维新祚自文(昌)章(裔)治(启)国礼(良)义(忠)安(永)邦(叔)传(际)家(时)永(名)守(彦)长(振)发(朝)配(邦)祥(平)安守本亲情聚孝义争先脉运扬”。

江西安福欧阳氏字辈:“因封受姓曰欧阳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黄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庶子无余封会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常子勾践封越霸传衍六世乃无疆伐楚楚伐族属散子蹄封欧余山阳苗裔因之为姓氏五世名摇汉封王涿郡太守分两派千乘渤海号洋洋千乘八世为博士至歙伏法子复殇惟有渤海流庆远曰举迹纯渡晋江太守坚石名赫赫外甥为着石崇亡质与崇文奔长沙伯仲卜居在临湘又传六世景达著文忠谱揭大宗坊达生宝颇颇生纥率更令询誉望张唐主宠遇弘文馆敕修宗谱名益扬通生幼明明生昶琮刺吉州名始昌谱称琮公生七子袁吉衡州同豫章八世彪彤万兄弟彪徙广州系久亡彤分常溪与蜀口彼各派列此莫详万公乾符令安福词谱尊为一世昂二世生和三世雅四州效楚列行行效生之子谟托詃楚生堂弘戌三房五世六宗皆蕃衍代产名贤与忠良从今再修支谱后递传世世信有光”。

江西吉安欧阳氏字辈:“德立世隆昌寺书”。

江西星子欧阳氏字辈:“怀祖志学……”

江西赣州欧阳氏字辈:“振声芳自忠”。

湖南欧阳氏辈分排列表,现已进入第27代“伦”字:元梦应祖子 添永秀文才 思颜承德正道积享荣华 洪范征恩锡 彝伦叙典常信余贻厚泽 安符绍辉光 钧学儒林圣功名世焕彰 酬图开甲第 寿富起休祥

湖南耒阳仁义乡字辈:人太生祖本,明德昭神象......

湖南东安欧阳氏字辈:“道德本先圣”。

湖南宁远欧阳氏字辈:“震家运逢华群植之芳育”。

广西、广东从化、河源欧阳氏字辈:“仲国淑景高先以民永广时之崇曰文思充士正立今尚愈光汝克可效天兆孔良彝伦攸叙寿尔载尝保佑盛鼎厥后定昌”。

湖北荆州欧阳氏字辈:“尚元吉欲长作述启书香德泽流芳远声名振玉章文径必圣道武服定国邦清晓朝君殿华丰永世昌”。

某支欧阳氏字辈:再、进、通、光、昌、胜、秀,新、开、广、大、章、家、修、崇、和、顺、世、振、显、忠、良、兴、仁、作、国、昌...

天柱县满溪欧阳氏字辈:再正通光昌榺秀,明髙廣大上長中,宏興仲茂荣先美,应始文芳永久隆。

贵州台江欧阳氏字辈:“再朝启大德光明承天习伦常永百世立正科已毕”。

安徽庐江欧阳氏字辈:“象贤世起忠孝传家业崇德茂“。

典故、趣事:

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

  欧阳氏族人因有欧阳修这位顶级名人,有些人便以姓欧阳而自夸,招摇过市。吉州有一位士子,叫欧阳伯乐。他在赴省参加考试时,自持是欧阳修的同乡,写了“庐陵魁选欧阳伯乐”的名条,到处张扬。人们对这种借名人来抬高自己的行为很不以为然。有人写了一首讽刺诗,来讥讽他:有客遥来自吉州,姓名挑在担竿头。虽知汝是欧阳后,毕竟从来不识修。最后一个“修”字与“羞”是偕音。这个故事是说借同乡来抬高自己。另一个故事同这个故事有相似的地方。欧阳修遇到一位秀才。这位秀才说自己认识欧阳修,经常一起作诗,并受到欧阳修多次赞赏。于是便和欧阳修边走边对起诗来。看见一棵大树,秀才吟道:“路旁一古树,两朵大丫杈。”欧阳修和道:“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走到湖边,见到一群鹅。秀才又吟:“远看一群鹅,一棒打下河。”欧阳修和道:“白翼分清水,红掌踏绿波。”乘船时,秀才又吟:“诗人同登舟,又访欧阳修。”欧阳修对这位诗文不足而自夸的人不客气地讽刺道:“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

欧阳修巧妙解题

  由于北宋初期不以经义取士,而以文章诗赋考取人才的影响,士子们的历史知识比较贫乏。欧阳修主张恢复汉唐文风,要求参加考试的人要改变那种浮华没有内容的骈体文。为此考试时有个规定:士子有问题,可以询问。考官一整天都在答复那些士子唠唠叨叨的问题,到了傍晚,才得以清静。欧阳修正与主考人员在一起饮酒作诗,忽然有一位士子来问:许多士子写文章想用尧、舜的事,不知这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这样简单的事也成了问题,使听的人都哄然大笑。欧阳修却不动声色地说:“像这样有疑问的事,确实怕错了的话,就不要用了。”

欧阳修与酒

  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一直“也”下去,贯穿一股酒气。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了乐。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炎黄家族会近期的推荐|

?王氏起源

?李氏起源

?黄氏起源

炎黄家族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zaixianzx.com/ftrq/100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